口角澜翻二十年,书多却厌腹便便。
年来拗折枯藤杖,参得跏趺面壁禅。
口角澜翻二十年,书多却厌腹便便。
年来拗折枯藤杖,参得跏趺面壁禅。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者,经历了二十年的积累与学习,却开始感到内心的满足与充实,不再为知识的获取而困扰。他以“书多却厌腹便便”这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消化,不再仅仅追求知识的数量,而是追求知识的质量与内涵。
接下来,“年来拗折枯藤杖”一句,通过老者使用枯藤杖的动作,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沧桑。这不仅是一根简单的拐杖,更是老者人生经历的象征,承载着他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思考。
最后,“参得跏趺面壁禅”则揭示了老者的内心世界达到了一种超然的状态。他通过修行,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仿佛在面对墙壁静坐冥想,与世隔绝,达到了心灵的最高境界。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老者的智慧与修为,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老者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知识积累与内心修养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对于自我认知与精神追求的变化。它既是对个人成长历程的反思,也是对传统智慧与精神境界的颂扬。
梅清不受尘,月净本无垢。
微风更解事,排遣香入牖。
倏思阿明语,清与此花偶。
天资已超轶,况得善师友。
洞然胸明白,欲扫不容帚。
客来相视笑,不知语出口。
平生憎俗人,未语辄先呕。
不逢屈突生,宁食艾三斗。
乃知我辈中,如师亦稀有。
但想月中梅,作诗清如昼。
叹息复叹息,丹砂为土玉为石。
谁家女儿妙无敌,日日当窗泪沾舄。
问之何思复何忆,深颦欲语语不得。
回身抱琴不回面,清商自写昭君怨。
朔风萧萧霜月悬,万里胡沙鸣一雁。
此声此意太分明,犹恐君侯未会情。
从头却欲为君说,恐君断肠君勿听。
黄鹤一去已千里,雉子高飞亦能几。
人生长短要自裁,嗟尔此身今已矣,刺刺促促徒为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