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明才两夕,无影与湘蓝。
魄以蛾眉养,光须玉镜含。
萤流星上下,雁宿水西南。
多少胎珠母,团圆望碧潭。
生明才两夕,无影与湘蓝。
魄以蛾眉养,光须玉镜含。
萤流星上下,雁宿水西南。
多少胎珠母,团圆望碧潭。
这首诗描绘了明末清初时期,屈大均在初二之夜对月亮的独特观察与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生明”、“无影”、“蛾眉”、“玉镜”、“萤火虫”、“雁宿”,以及“胎珠母”等,巧妙地将月亮的形态与自然界的现象相联系,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哲思的意境。
“生明才两夕,无影与湘蓝。”开篇即点明了月亮初生的时刻,与湘蓝(一种深蓝色)形成对比,暗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同时也为全诗定下了一种深邃而神秘的基调。
“魄以蛾眉养,光须玉镜含。”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月亮的形状和光芒,将月亮比作“蛾眉”,形象地描绘了其柔和而略带曲线的轮廓;同时,“玉镜”则象征着月亮的明亮与纯净,通过“含”字,生动地展现了月亮如同镶嵌在夜空中的镜子,反射着宇宙的光辉。
“萤流星上下,雁宿水西南。”这两句通过萤火虫的闪烁和大雁的栖息,展现了夜晚的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时空感。
“多少胎珠母,团圆望碧潭。”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月亮圆缺变化的深刻思考,将月亮比作“胎珠母”,寓意着生命的孕育与成长,而“团圆望碧潭”则寄托了诗人对和谐、圆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深赞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亮及其周围景象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力,也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情感寄托,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言寓意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