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凄风洗瘴烟,梦回相对两凄然。
雀罗廷尉非当日,鸠杖先生愈少年。
世事饱谙思缩手,主恩未报耻归田。
谁怜第五桥边水,独照台州老郑虔。
白露凄风洗瘴烟,梦回相对两凄然。
雀罗廷尉非当日,鸠杖先生愈少年。
世事饱谙思缩手,主恩未报耻归田。
谁怜第五桥边水,独照台州老郑虔。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开篇“白露凄风洗瘴烟”,营造了一种萧瑟的秋天气氛,通过“梦回相对两凄然”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孤独凄凉的情感。
接着,“雀罗廷尉非当日,鸠杖先生愈少年”,诗人提及友人已不复当年,自己也逐渐步入中年,这些意象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世事饱谙思缩手”则是诗人对于世俗纷争已经见惯不怪,心灰意冷,不再介入其中的态度。“主恩未报耻归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恩惠无以为报,只能带着羞愧隐退田园的复杂情感。
最后,“谁怜第五桥边水,独照台州老郑虔”中,“第五桥边水”可能是某个特定地点,或许象征着诗人与友人的某些共同记忆。这里提及“老郑虔”,则是在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怜悯之情,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强调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友谊深切的怀念。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丰富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在政治低沉、个人理想难以实现时所产生的失落与无奈。通过精致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诗人将个人的情感历程与自然景物巧妙结合,展现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朝来烟雨重,天与平田接。
轻风更萧萧,清快绕我睫。
开扉觅高岭,没若隔世劫。
不见苍翠颜,徘徊坐支颊。
农夫一何乐,群辈聚稠叠。
移秧塞塍圈,狼籍衣不摄。
諠阗交野语,蹲踞就晨馌。
台笠映扉蓬,端能胜经笈。
人生慕温饱,万趣归一惬。
何必少髭颏,区区羡长鬣。
吾村有荒圃,吾屋葺未辍。
早晚画度全,方将事农业。
耕耘党既入,歌笑声可蹑。
虽欲著新书,无妨理锹锸。
东南沧海郡,幕府清风堂。
诗书对周孔,琴瑟亲羲黄。
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
言兰一相接,岂特十步香。
德星一相聚,直有千载光。
道味清可挹,文思高若翔。
笙磬得同声,精色皆激扬。
栽培尽桃李,栖止皆鸾皇。
琢玉作镇圭,铸金为干将。
猗哉滕子京,此意久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