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坐晚风石,斜曛窥竹扉。
鹿衔芳草去,鸟破碧云飞。
树古喧天籁,衣轻澹翠微。
此中有幽意,信宿莫言归。
兀坐晚风石,斜曛窥竹扉。
鹿衔芳草去,鸟破碧云飞。
树古喧天籁,衣轻澹翠微。
此中有幽意,信宿莫言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云岫庵周围的自然景观与氛围。诗人沈甡以“兀坐晚风石,斜曛窥竹扉”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傍晚时分,独自坐在岩石上,晚霞透过竹门窥视的静谧场景中。这种独特的视角设置,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接着,“鹿衔芳草去,鸟破碧云飞”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鹿在草丛中悠闲觅食,鸟儿在碧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景象。鹿与鸟的动态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树古喧天籁,衣轻澹翠微”则进一步深化了环境的静谧与自然之美。古老的树木发出的声响仿佛是天地间最纯粹的声音,而诗人穿着轻薄的衣服,感受着周围淡淡的青翠之气,这种体验充满了诗意和禅意。
最后,“此中有幽意,信宿莫言归”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幽静之地的深深眷恋,暗示即使暂时停留,也不愿轻易离去的心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心灵宁静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隐逸情怀与自然哲学思想。
谁道凭虚不可楼,波心一点注中流。
鱼游过影知空相,人到惊云动远眸。
隔断红尘飞不到,回旋青气望来收。
江天寂寞难穷目,烟火渔灯乱客愁。
从公无小大,在伴乐人贤。
楚国逢荒岁,随人若有年。
空波交水埒,重岫夹畬田。
桑柘温风软,云霞返照鲜。
因高寺刹迥,临远郡楼偏。
花柳清明节,亲宾上巳筵。
故乡徒有路,春雁独归边。
幸望山阴客,为文内史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