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秦时,中秋日、武夷九曲。
烟寂寂、斜阳数尺,寒鸦枯木。
三十六峰凝晓翠,一溪流水生秋绿。
正满林、桂子散天香,飞金粟。神仙客,金丹熟。
玉诏下,云生足。岩头新换骨,尚粘红肉。
夜半月华明似昼,玉皇降辇铺殽餗。
笑曾孙、回首幔亭前,空松竹。
忆昔秦时,中秋日、武夷九曲。
烟寂寂、斜阳数尺,寒鸦枯木。
三十六峰凝晓翠,一溪流水生秋绿。
正满林、桂子散天香,飞金粟。神仙客,金丹熟。
玉诏下,云生足。岩头新换骨,尚粘红肉。
夜半月华明似昼,玉皇降辇铺殽餗。
笑曾孙、回首幔亭前,空松竹。
这首《满江红·其七》是宋代道士葛长庚所作,他以武夷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中秋时节的山水画卷。开篇“忆昔秦时,中秋日、武夷九曲”,诗人追溯到遥远的秦朝,点出时间与地点,暗示武夷山历史悠久。
接着,“烟寂寂、斜阳数尺,寒鸦枯木”描绘了傍晚时分的静谧与凄清,夕阳余晖映照在山间,寒鸦归巢,枯木更显萧瑟。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渲染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
“三十六峰凝晓翠,一溪流水生秋绿”则转向清晨的景象,峰峦如黛,溪水泛着秋意的绿色,展现出生机勃勃的一面。接下来,“满林、桂子散天香,飞金粟”描绘了桂花盛开,香气四溢,仿佛金黄色的米粒飘落,增添了浓厚的诗意。
进入下半部分,诗人笔锋一转,借神话传说抒发对仙道的向往:“神仙客,金丹熟。玉诏下,云生足”。他想象自己成为仙人,金丹炼成,接到天庭的玉诏,足踏祥云。此处寓言性地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追求。
最后,“岩头新换骨,尚粘红肉”象征着修炼的成果,而“夜半月华明似昼,玉皇降辇铺殽餗”则描绘了月夜的辉煌,仿佛玉皇亲临,盛宴款待。诗人以曾孙的身份回首往事,感叹如今只有松竹相伴,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孤寂和对过去的怀念。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武夷山为载体,融合了自然景色与神话传说,展现了葛长庚对道教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淡淡感慨。
丹禁天光切,重城夕景饶。
太常陈祀秩,御史肃官僚。
自北移天仗,从西望斗杓。
神麾齐秉翿,仙路俨扬镳。
风磴传宣近,云林驻跸遥。
方垓开地埒,圆帐翼山椒。
初月澄娟媚,青天湛泬寥。
光浮金魄应,影动玉娥飘。
彩旆排飞虎,峨冠映珥貂。
异香初焫鼎,雅奏已鸣韶。
献奠罗尊斝,周旋协琫瑶。
礼徵周典序,文轶汉仪迢。
虎踞严更柝,龙骧引夕轺。
望舒呈朗素,玉烛度丰调。
林之乌,尾毕逋,雌雄在树声相呼。
一朝雄死雌不去,衔食自哺巢中雏。
雏成生羽翼,教之慎出入。
出巢不似依巢安,上有鹰鹯下沾湿。
林阴阴,风颵颵,东家火起焚其巢。
巢空叶枯霜露冷,覆翼其子鸣咬咬。
雏今老苍自飞止,慈乌端居为雏喜。
衔草作巢巢更高,白头未遍慈乌死。
见者共叹息,羡尔林之乌,妇中贞节谁与俱。
独不见海昏罗田都黄氏,一子之母旌门闾。
金银两山蔚参差,我昔西游曾见之。
石台照耀落日紫,下映流水光离离。
干戈苍茫隔烟雾,清秋送子山中去。
沦落同悲雁塔人,登临更赋龙门句。
水北山人须鬓苍,十年寄书不得将。
君去相寻定相得,却望两山心恻恻。
秋水忽时至,百川浩漫漫。
蒹葭薄晨露,芰荷激轻湍。
闻子驾方舟,咏歌以盘桓。
思结君子佩,所忧无芳兰。
天高碧海远,坐恐秋霜寒。
临流顾其徒,酌酒不成欢。
君行我当留,此别良独难。
踟蹰岐路侧,耿耿忧恨端。
独无凌风术,从尔乘飞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