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千年一敬通,飘飘归袂振孤风。
平生自处神明在,衰俗无从议论公。
韶箾向来仪彩凤,弋矰何苦慕冥鸿。
他年杖屦相寻处,三十六峰云雾中。
几百千年一敬通,飘飘归袂振孤风。
平生自处神明在,衰俗无从议论公。
韶箾向来仪彩凤,弋矰何苦慕冥鸿。
他年杖屦相寻处,三十六峰云雾中。
这首诗是金代诗人雷渊所作的《叔献兄归隐崧山有诗见及依韵奉寄》。诗中描绘了叔献兄归隐后的生活情景和诗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首句“几百千年一敬通”,表达了对叔献兄归隐行为的崇高敬意,认为这种行为超越了时间的长河,具有深远的意义。接着,“飘飘归袂振孤风”描绘了叔献兄归隐后的形象,衣袂飘飘,独行于世,彰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孤高风骨。
“平生自处神明在,衰俗无从议论公”两句,赞扬叔献兄虽身处世俗之中,但其内心保持清明,不为世俗所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品质。
“韶箾向来仪彩凤,弋矰何苦慕冥鸿”运用比喻手法,将叔献兄比作彩凤,而自己则如同弋矰(射鸟的箭),表达了诗人对叔献兄才华和志向的钦佩,同时也暗示自己虽有追求,却难以达到叔献兄的高度。
最后,“他年杖屦相寻处,三十六峰云雾中”预示着未来某日,诗人会再次拜访叔献兄,那时他们将置身于三十六峰的云雾之中,象征着两人友谊的深厚与纯净,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叔献兄归隐生活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崇尚,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体现了金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公有仙姿,苍松野鹤,落落昂昂。
论法主长生,仍须极贵,云台绛阙,都许尚羊。
更忆当年,而今时候,一念功名下帝旁。
天分付,使人间草木,尽有春香。
人知相法奇庞。
又那识、阴功事更长。
算毗陵荒政,江东风采,忠文典则,凛凛生光。
再岁秦淮,觚棱入梦,帷幄从来在庙堂。
公归去,好平心献替,人望时康。
那用招秋,休言推暑,风自薰兮。
问谁解当初,识公来处,月明碧落,旆卷青霓。
千丈长松,起人生意,冻芋寒瓜空满畦。
还堪怪,怪诸公衮衮,我尚凭泥。
须教一举崔嵬。
算人世、功名各有梯。
更何须炼鼎,玄霜绛雪,只烦煮茗,水饼冰齑。
紫府多仙,招来满座,公自长生角亢齐。
何曾也,有玉麟行地,老凤梧栖。
消得_栏,也不枉教,车马如狂。
怪元和一事,韩公子者,归来_去,玉毁昆冈。
为解花嘲,朝来试看,采佩殷霞浥露香。
君休怪,算只缘太艳,俗障难降。
诗人未易平章。
向百卉、凋零独后装。
看洪炉大器,从来成晚,只须这著,也做花王。
况是月坡,花围一尺,压尽纷纷琐细芳。
还堪笑,笑龙钟老凤,方入都堂。
君有新词,何妨为我,时遣奚奴。
看此山大小,风流晋宋,眼中余子,苦自侏儒。
九曲清溪,千枝杨柳,还记新条更有无。
春将好,欲从君商略,君意何如。
佳人玉佩琼琚。
更胸中、浇灌有诗书。
把古人行处,从头检点,今人说底,却不须渠。
更上石头,重登钟阜,画作金陵考古图。
频相见,怕薰风早晚,便隔天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