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答顺宗皇帝问·其二》
《答顺宗皇帝问·其二》全文
唐 / 如满   形式: 古风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

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

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灭。

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

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0)
鉴赏

这首诗是佛教思想的体现,语言简洁而深刻,意境空灵。开篇即指出“佛体本无为”,强调佛的真实状态是不生不灭,不受世间因果束缚。这与佛家所说的“法身”概念相呼应,即佛的真实身躯,是超越现象世界的,无形无相的存在。

接着,“迷情妄分别”则是对众生的批评,指出他们被各种执着和错觉蒙蔽,而无法认识到佛体的本质。紧接着“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进一步阐述了佛与宇宙一样,本无生灭之分,是绝对的、不变的存在。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则是说佛的出现与消失,并非真实,而是根据众生的因缘而显现或隐退。这里的“缘”体现了因果律和适化的思想,即佛陀的教法乃是对应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施设。

“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用了一个美丽的比喻,说明佛陀在众生中的化现,就像池中之月,虽然映照于每一方,但本身却不受污染,不可捉摸。这里强调的是佛陀的普遍性和不可触及的特质。

“非常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则是对前述观点的进一步强化,表达了佛陀超越常规生死的哲学思想,即它既不是常住不变,也不是有始有终的存在,而是超验之物,不可用世间的常理来衡量。

最后,“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则是在阐述了佛陀超验言说的特性。这里的“了见”指的是对真实的洞察,而“无心处”则是达到了一种超越心识和语言的境界。在这种境地中,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表达出那份超验之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深邃而含蓄,是对佛教哲学思想的精妙表述。它通过对佛陀本质的描述,传递了一种超越世间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精神追求。

作者介绍

如满
朝代:唐

唐僧。曾住五台山金阁寺,后居洛阳佛光寺。与顺宗讲谈禅理,帝大悦,益重禅宗。
猜你喜欢

钓台歌

吾慕严子陵,隐居富春山。

故人乘六龙,身随鱼鸟闲。

羊裘大泽雪在须,忽来导从入皇都。

掉头不受谏大夫,高风逸节何代无?

慎勿沧浪轻钓徒。

(0)

题原善张府史具庆堂

张子构堂题具庆,此生捧檄为荣亲。

府中年少固可数,幕下英才惟此人。

尚褧锦衣加吉服,忘忧萱草共阳春。

移忠锡类从兹起,何患风云不要津?

(0)

杂诗二首·其二

日月交互行,四时亦云易。

去时柳未黄,又见枫叶赤。

人生范围内,生死难固必。

别离将诉谁,诉之又何益?

昨宵梦相见,嬿婉如平昔。

觉来但虚幔,衾枕有馀忆。

(0)

陌上花

西风画角,荒城吹上满天霜气。

远水斜阳,红到乱山无际。

楼台一味销魂色,翠袖有人寒倚。

料珠帘半卷,断愁如我,百端难理。

向关河走马,飘零长剑,旧梦凄凉空记。

便作黄花瘦也,问谁提起。

年来多少无名泪,何处生绡缄寄。

但青衫幅幅,啼痕印满,湖波不洗。

(0)

为杨子常题文水画吴中山水·其二十一太湖之二

贺监当年一曲荣,如今全震属先生。

梦中舟楫毫端路,几度沿洄到洞庭。

(0)

催妆诗六首·其六

云作双鬟雪作肌,天教分付与男儿。

转身拭泪银河畔,别却鸳机再不归。

(0)
诗词分类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诗人
独孤及 景翩翩 王安国 令狐楚 李珣 刘迎 金农 黄姬水 贺双卿 黄宗羲 欧阳建 刘言史 李濂 洪秀全 梁佩兰 许衡 李渊 高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