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西湖外,清阴九里松。
天低深雨露,风怒走蛟龙。
林霭通樵径,山云隔寺钟。
何时一行乐,重到北高峰。
伊昔西湖外,清阴九里松。
天低深雨露,风怒走蛟龙。
林霭通樵径,山云隔寺钟。
何时一行乐,重到北高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西湖风景的画面,充满了深远和神秘的意境。开篇“伊昔西湖外,清阴九里松”两句,以“伊昔”表时间,即在某个时候,营造出一种静谧氛围,西湖之外的九里松林在清新的阴霾中显得格外清新。这不仅描绘了景色,也烘托出了诗人心中的宁静与孤独。
接着,“天低深雨露,风怒走蛟龙”两句,天空低垂,雨水浓郁,风起时带有某种愤怒之情,仿佛连蛟龙也被激怒,跃出水面,这强烈的自然景象与前两句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诗人对于大自然变化无常的感受。
“林霭通樵径,山云隔寺钟”两句,则通过树木遮蔽的小路和山云掩映的寺庙钟声,再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林中小路隐约可见,寺庙的钟声也因山云而变得模糊不清,这些都暗示着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对外界的疏离。
最后,“何时一行乐,重到北高峰”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重返那片宁静之地的渴望。北高峰在这里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指代,也象征着精神追求的高度和纯净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以及对于超然物外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在繁华世界之外的清寂与自得。
晚凉散步清阴下,一树古槐当广厦。
畦间雨过井水浑,墙上烟凝日光赭。
病来一月不朝参,名姓在朝身在野。
要知未许吾独閒,舍有閒僮厩閒马。
城中尘雾涨天高,披襟谁是同游者。
果然此日是匏翁,昨种苦瓜今可把。
两山阨一峡,几丈落寒水。
蜀滩春涛壮,吴江夜潮起。
静听得天韵,冥参洞玄理。
遽得还末能,淹回成自喜。
幸兹有台亭,绿荫极清美。
霏霏林香生,郁郁山光委。
本非尘土胸,偶此一流憩。
所闻尽心闻,我耳毋烦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