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鱼须处海,为木须在岳。
一登君子堂,顿觉心寥廓。
右听青女镜,左听宣尼铎。
政术似蒲卢,诗情出冲漠。
从来苦清苦,近更加澹薄。
讼庭何所有,一只两只鹤。
烟霞色拥墙,禾黍香侵郭。
严霜与美雨,皆从二天落。
苍生苦疮痍,如何尽消削。
圣君新雨露,更作谁恩渥。
即捉五色笔,密勿金銮角。
即同房杜手,把乾坤橐籥。
休说卜圭峰,开门对林壑。
为鱼须处海,为木须在岳。
一登君子堂,顿觉心寥廓。
右听青女镜,左听宣尼铎。
政术似蒲卢,诗情出冲漠。
从来苦清苦,近更加澹薄。
讼庭何所有,一只两只鹤。
烟霞色拥墙,禾黍香侵郭。
严霜与美雨,皆从二天落。
苍生苦疮痍,如何尽消削。
圣君新雨露,更作谁恩渥。
即捉五色笔,密勿金銮角。
即同房杜手,把乾坤橐籥。
休说卜圭峰,开门对林壑。
诗人通过“为鱼须处海,为木须在岳”这两句,开启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向往,表达了人生立身处世的理想状态。接着,“一登君子堂,顿觉心寥廓”则描绘了一种精神上的提升和豁然开朗之感。这两句通过空间的转换,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扩张与净化。
“右听青女镜,左听宣尼铎”中,诗人借用古代神话里的奇特景象,构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这里的“听”,不仅是感官上的感知,更是心灵上的共鸣。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倾听,是诗人内在修养的一种体现。
接下来的“政术似蒲卢,诗情出冲漠”则将治国安邦的智慧与个人情操的流露相结合,展示了诗人既懂得理想政治,又善于表达个人的情感世界。这里,“蒲卢”指的是古代圣王禹和尧的德政,而“冲漠”则形容诗人个性中的一种超脱与清澈。
“从来苦清苦,近更加澹薄”一句,则透露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这里,“清苦”和“澹薄”,都是用来表达时代精神的贫乏和物质生活的单调无趣。
在“讼庭何所有,一只两只鹤”中,诗人通过描写鹤的孤独,以此喻指自己或是志同道合之士人的清高与孤立。鹤作为洁身自好的象征,是古代文人常用来表达个人品格的意象。
“烟霞色拥墙,禾黍香侵郭”则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和谐共存的画面。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造诣,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
“严霜与美雨,皆从二天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观察和欣赏。这里,“二天”可能指的是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的统一,诗人通过这种表述,传递出一种顺应自然、顺应道德的哲学思考。
在“苍生苦疮痍,如何尽消削”中,诗人用“疮痍”比喻世间的痛苦和疾病,表达了对世间疾患深重的慨叹。这里,“苍生”指的是广泛的人群或是芸芸众生,“如何尽消削”,则是在探讨如何能够解除这些痛苦。
“圣君新雨露,更作谁恩渥”一句,则转向了对理想君主的期待和赞颂。这里,“圣君”指的是具有圣德的君主,而“新雨露”比喻君主的恩泽,诗人通过这种表述,传达出希望君主能够广施恩泽、普济众生的愿望。
最后两句“即捉五色笔,密勿金銮角。即同房杜手,把乾坤橐籥”则描绘了诗人面对书卷与笔墨的热情投入,以及在这过程中与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联系。这两句通过动作和意象的叠述,强调了诗人对于学问探索的执着和热忱。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高洁品格、深厚学养和个性情感,更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生境遇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哲思。
江国春来浅,新年雪未阑。
雨霏初急急,霰集复漫漫。
固喜成三白,宁忧已十寒。
微吟窗色晚,清听落声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