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露凄然八月秋,瘦藤扶我到山头。
僧居突兀飞鸿上,人迹依稀任鹿游。
旧事已空流水在,闲情都付落花休。
越王未是真尝胆,计出婵娟事可羞。
风露凄然八月秋,瘦藤扶我到山头。
僧居突兀飞鸿上,人迹依稀任鹿游。
旧事已空流水在,闲情都付落花休。
越王未是真尝胆,计出婵娟事可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登山的景象,诗人在八月的凄凉风露中,借助瘦藤攀援至山顶。山中的僧舍孤独而突兀,如同天边飞鸿,行者稀少,只有偶尔的人迹,仿佛任由鹿群游走。这一切都透露出一种寂寞与超脱的氛围。
诗人通过“旧事已空流水在”表达了对过往的淡然和放弃,而“闲情都付落花休”则展示了一种将所有闲情逸致都寄托于自然之中的心境。这里的“闲情”可能指的是世间的牵挂与情感,“落花”则象征着无常与凋零。
最后两句“越王未是真尝胆,计出婵娟事可羞”,借用了历史典故——越王勾践在苦胆中尝到了甘美,寓意深谋远虑。然而诗人这里却说“未是真尝胆”,可能是在表达对那些深谋远虑的计策并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有些可羞。在古代文化中,“婵娟”往往用来形容女性柔美的姿态,这里被用于描述事件或情事,颇显古典诗词中的婉约与含蓄。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更透露了一种超脱世俗、淡看功名的心境。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间纷争和计谋的看法,以及对个人情感与闲适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