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山寺》
《山寺》全文
唐 / 杜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0)
注释
山寺: 即秦州麦积山瑞应寺。
细路:登山小路。
麝香:鹿属。
本名麝香鹿,俗名香麝,其腹部阴囊旁有香腺,其分泌物香气极浓,因名香麝。
石竹:属石竹科,多年生草本,丛生有节,高一二尺,夏日开花,色有深红、浅红、白色等。
金桃:即黄桃。
乱水:山中泉水,纵横乱流,可涉足而过的叫乱水。
水一作“石”。
上方:指僧之方丈,在山顶。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细毛,比喻细微之物。
秋一作“纤”。
翻译
荒凉的山寺里和尚很少,蜿蜒的小路愈盘愈高。
麝香在石竹丛里安睡,鹦鹉悠闲地啄食金桃。
乱流的溪水行人可以趟过,悬崖上建构的屋宇十分牢靠。
登上山顶的高阁天色已晚,百里之外还能望见飞鸟的毫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有些许荒凉的山寺图景。"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这里通过对寺庙和道路状况的描写,表现出一種孤独与寂寞的情感,给人一种时间久远、世事沧桑之感。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麝香即香气,睡卧于石竹之间,显得十分平和而安静。鹦鹉啄食金桃,则是一幅生动的动物生活画面,金桃可能指的是果实累累的桃树,这里用“啄”来形容鸟儿吃东西的样子,细腻传神。

"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则是对山寺周遭环境的描写。乱石中留有小路供人行走,而人们居住的屋宇竟建在险峻的悬崖之上,显示出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挑战。

最后两句"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则是对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感受。上方可能指的是寺庙中的某个位置或者方向,重阁即层层叠叠的建筑物,晚意为黄昏时分。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看到远处百里外的秋天景色,"秋毫"形容秋天微小的景象,如细微的草木之变化。

整首诗通过对山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状态的深刻感悟。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朝代:唐   字:子美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生辰:712-770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猜你喜欢

赠朱令中泮宫二首

异时师盛德,此地喜同寮。
大璧完无玷,和钟小不恌。
尊罍倾笑语,车马费招邀。
莫使光阴度,从今便卜宵。

(0)

任伯仲时德升用均你韵送德父守菑川邀奈同赋

妙龄擢秀如黄童,藉甚词林振古风。
澜翻千载常在口,磊落万卷独蟠胸。
不将龟筮论从逆,独向诗书有高识。
琳宫乞得十年闲,可但新诗胜畴昔。
一麾自诡治东莱,洗眼看公手重拭。
疲民安堵身暂休,黠吏垂头声不出。
人言功效真旧尔,归近高堂浑含喜。
喜公才气更难量,致君要著岩廊里。
秋云漠漠垧空飞,飒飒凉风生桂枝。
马啼又踏东川去,盘水洋洋可乐饥。
我今作吏愧无补,梦寐林泉那得归。
会抽手版付丞相,却扫庭闱戏彩衣。
卜邻傥许依仁里,与子艰难共生死。
钓竿伴我访沧溟,沮洳定无三尽鲤。

(0)

牡丹三首

侍中宅畔千馀朵,兴庆池边四五枝。
何似城南王处士,满园无数斩新奇。

(0)

同七史寄二李

昔我在淇水,二陆皆少年。
伯也气轩昂,丹鹤唳青田。
季方文章士,摛华桃李妍。
力学乃未已,有如火始然,相见一倾盖,便诵胶漆坚。
笑语玉尘折,登临蜡屐穿。
时时出秀句,洒若沈疔痊。
尔来逾十岁,自当冠貂蝉。
胡为芭怀下,寂寞尚草玄,方今明堂构,收拾栋与椽。
安得刷羽翮,吹嘘送上天。
此志傥不遂。
何用空言传。
不如李翰林,沈醉自称仙。
不如陶彭泽,归来谢尘缘。
但解琴中趣,何妨瓮下眠。
富贵草头露,名誉空中烟。
子意竟何如,余心方寂然。
愿求真实语,莫作猾头禅。

(0)

又挽词三首

遗子一经足,成家五福并。
千钟欣禄养,万石仰荣名。
日射铭旌字,风传衮铎声。
遥知开吉地,不假问三生。

(0)

槐堂二首

殷勤当日植文槐,志在经纶世岂知。
古柏空传武侯庙,甘棠争诵召公诗。
颓檐共惜成阵迹,夏屋初欣敞旧规。
岂但一时追盛事,高名人此看双垂。

(0)
诗词分类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诗人
齐已 僧皎然 朱庆余 郁达夫 郭沫若 陶宏景 王珪 乾隆 梁羽生 曹叡 文征明 启功 卓文君 吉鸿昌 李嘉佑 沈雁冰 惠能 来鹄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