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乘羸马到燕然,此地何人复礼贤。
若问昭王无处所,黄金台上草连天。
北乘羸马到燕然,此地何人复礼贤。
若问昭王无处所,黄金台上草连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胡曾的《咏史诗》中的两句,通过描绘北方边塞的荒凉与历史的沧桑,表达了诗人对古人德才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北乘羸马到燕然”,这里的“羸马”指的是奔跑疲惫的马,象征着旅途的艰辛和远行者的孤独。燕然是古代地名,这里代表了边塞的遥远。诗人通过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历史的长河感,在时间的流逝中,每个人都像那奔走于北方边疆的马一样,努力前进却难以留下痕迹。
“此地何人复礼贤”,诗人在这里发出疑问,询问在这荒凉的地方,还有谁能够理解和尊崇古代的贤能之士。这个问题并不期待答案,而是表达了一种对过去文化与德才的怀念,以及对于当下是否还有人能像古人那样追求高尚品格的反思。
“若问昭王无处所,黄金台上草连天”,这两句则转向了历史上的一个具体人物——周文王(即昭王)。诗人通过“无处所”四字,表达了对于伟大历史人物在当代已经无法寻觅的感慨。然后,“黄金台上草连天”一句,更深化了这种沧桑之感。黄金台可能是指古代某个纪念建筑,而现在这座台上已长满了野草,连绵至天,这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毁灭性,也暗示了一种物换星移、历史遗迹被自然力量覆盖的悲凉。
总体来说,这两句诗通过对边塞之行和历史人物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于英雄辈出的感慨,以及面对历史变迁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
最愁人处最高楼,空望三神想十洲。
大药不灵从老病,把茅犹在盍归休。
许追竹士陪梅友,肯羡蜂王慕蝶侯。
曾点当时未舍瑟,谁知心地异由求。
泽师种竹三十年,竹成满院生绿烟。
苍龙子孙太繁盛,分领眷属来渭川。
藏风蓄雨荫殿壁,不敢辄近寒森然。
香飞常入佛座上,叶落不到经窗前。
芟除扫掠净如洗,栏外不许行狂鞭。
泽师瘦健如老鹤,坏衲几尺披左肩。
手持数珠读梵筴,状貌兀若塑与镌。
朝旋暮绕在其下,不肯出院求斋钱。
古人亦有爱竹者,岂得似师心意专。
我亦平生苦如此,兼解略把笔墨传。
逢师正谓同所好,但恨尚有区中缘。
何时相对月明下,坐彻清影谈幽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