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久居他乡的游子,对于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人通过与来自故乡的客人的交流,表达了对家园的渴望,以及对亲朋好友和熟悉环境的思念。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开篇即点明诗人长时间漂泊异地,对于归期的迷茫无措。这两句透露出一种对于时光易逝、身世难返的哀愁和无奈。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这一转折点,将诗情由个人感慨引向对故乡消息的渴望。通过这个突然出现的故乡客人,诗人得以一饱眼福,对于家园的情感得到缓解。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在这里,诗人通过描述与故乡客人的欢聚场景,展现了对亲情和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于共同回忆的珍惜。敛眉、握手、破涕(即流泪)等动作,都表现出深厚的情感交流。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这一段落延续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询问老朋友和孩子的情况,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寻求慰藉。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这里的“衰宗”指的是家风或家族的衰败,而“弟侄”则可能是指年轻一代。诗人通过询问是否还有人在旧时的池塘边赏玩,表达了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这一句透露出对家园变迁的关切,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希望,即便是环境发生变化,也应当继续保持某种传统和记忆。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这里描绘了故乡自然景观的变化,诗人通过对比旧日与现状的描述,再次强化了对于家园的深情。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这一句中,“经移”可能是指时间流逝或环境变迁,而“何处竹”和“别种几株梅”则是在询问故乡自然景观的具体变化。诗人通过这种细腻的提问,体现了对于家园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的熟悉感。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这里,诗人表达了对故乡自然环境持续生命力的期望,即使是小溪和石头,也希望它们能够长久地保持着生命的迹象。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这一句中,“院果”与“林花”的比较,可能是在询问具体的季节变化,或许在探讨时间流逝对自然景观带来的影响。
“羁心祗欲问,为报不须猜。”诗人表达了内心深处对于故乡的渴望,以及想要了解更多情况的心情。同时,“为报不须猜”则可能是在说,虽然自己有许多问题想要询问,但却不需要对方做过多解释,因为彼此之间都明白对方的感受。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要亲自回到故乡,亲手修整家园周围的竹林或草地。这里,“行当驱下泽”可能是指即将启程返回故乡,而“去剪故园莱”则是在说回家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即对家园进行爱护和维护。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怀旧色彩的画面。诗人对于故乡的每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情感,每一个细节都能触动诗人的心弦。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怀念,更是对过去时光和情感连接的追忆。
洛阳山势互联络,独有龙门称险恶。
不知何年鬼斧凿,两崖壁立犹铁削。
水之东注孰敢遏,奔流直与黄河合。
春来洪涛相喷薄,鱼龙变化争飞跃。
我时西游初至洛,驻马临观履峎崿。
寻读石刻将苔剥,铁画银钩宛犹昨。
登临自愧无新作,把酒风前浇磊落。
浩歌仰观天漠漠,万里悠悠见孤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