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人坐高斋,忘机宅真粹。
鱼鸟沐馀恩,树石蒙善气。
珍哉岛上禽,托身良得地。
仁人坐高斋,忘机宅真粹。
鱼鸟沐馀恩,树石蒙善气。
珍哉岛上禽,托身良得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仁者在高雅的书斋中静坐,心境纯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仁者与周围环境的深厚情感联系,以及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
首句“仁人坐高斋,忘机宅真粹”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所在环境。仁人,即心怀仁爱之人,身处高雅的书斋,远离尘嚣,内心宁静,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忘机”二字形象地描绘出仁人摒弃世俗杂念,心灵纯净的状态,“宅真粹”则进一步强调了其居所的高洁与纯粹。
接着,“鱼鸟沐馀恩,树石蒙善气”两句,通过鱼鸟与树木石头的拟人化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万物在仁人之下的恩泽与庇护下,也仿佛拥有了灵性与生命力。鱼鸟在仁人的恩惠下自由翱翔,树石在仁人的善气中生长茁壮,形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
最后,“珍哉岛上禽,托身良得地”两句,将视角聚焦于“岛上禽”,即岛上的珍稀鸟类。这些珍禽能够栖息在这片充满仁爱与善气的土地上,无疑是一种幸运与福泽。这里不仅赞美了岛上珍禽的珍贵,更寓意着仁人所创造的环境对于所有生命的宝贵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仁爱精神的颂扬,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窈然碧玉池方,绿波不见还凝伫。
翠萍痕在,金支光淡,湘妃无语。
瑶瑟声沉,画兰愁绝,几回如许。
甚风烟依约,鱼龙黯惨,空回首,珠帘暮。
一夕翠华临幸,也悲凉、故宫尘土。
石根碧涨,天飘翻出,黑湾雷雨。
思舜亭高,风漪吹散,满空秋暑。
欲苍梧回叫,凤箫凄断,听躬耕处。
谷神死不作。蛰窟彼、心迷用功错。妄穿凿。
搜玄妙、水谷云根为托。谩消索。扭捏一身常把捉。
相专著、地关无锁钥。
天门不折弥封,岂留气,有无若。
难为三宫升降,执一性返失,西来糟粕。道情薄。
乖魂魄、动静龙虎盘礴。昧橐龠。
怎炼玉炉金水结,无丹体、何能云步乐。
傥还剔透玄机,会蓬莱约。
心虑灰凝,妙圆德备,威仪无缺。
杳杳禅安,冥冥色碍,壶里风光泄。
云霞来往,虎龙吟啸,捧弄木童神悦。
廓胸臆、洪饮冲和,坦荡醉吟时节。
笙歌鼎沸,鸾凰风舞,纵横自在行列。
满目祥光,盈空瑞霭,隐隐飘红雪。
拍怀冰莹,充襟月冷,壮贯道情明彻。
傲真境、真乐真欢,出尘妙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