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天欲丧,疑义有谁祛。
无复谆谆诱,空令咄咄书。
秋风冢上木,夜月墓边庐。
每与诸孤道,相看泪满裾。
斯文天欲丧,疑义有谁祛。
无复谆谆诱,空令咄咄书。
秋风冢上木,夜月墓边庐。
每与诸孤道,相看泪满裾。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丘葵的作品,名为《哭吕朴卿先生(其三)》。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去之人的深切哀思和怀念。
"斯文天欲丧,疑义有谁祛。无复谆谆诱,空令咄咄书。"
这四句是诗人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担忧和对已逝世之人的追问。在这里,“斯文”指的是文化或学术的传承,“天欲丧”则形象地描述了这种传承面临失落的危机。诗人疑惑地问,究竟是谁在破坏这些文化遗产。而“无复谆谆诱,空令咄咄书”则表达了对已经去世的人物无法再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的哀伤。
"秋风冢上木,夜月墓边庐。"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凉的景象:“秋风”与“冢上木”共同营造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氛围,而“夜月”与“墓边庐”则增添了静谧与孤寂的感觉。这里,诗人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哀思之情。
"每与诸孤道,相看泪满裾。"
最后两句是诗人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追忆逝者的场景。他们互相对视,眼中充满了泪水,衣袖也因此湿润。这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悲哀和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文化传承的担忧、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与同道之人的共同哀思,展现了诗人对逝者深沉的怀念和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