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东风、樱桃湖上,燕莺多少归去。
石龛灯晕摇凉碧,梦影瘦堪如许。天欲曙。
听百八钟声,敲落桐枝露。愁来谁主。
只觅几摊笺,拨炉爇茗,细酌枕边句。
低徊久,绣佛相看无语。昙华弹指微悟。
杜鹃啼破横塘月,不尽水蘋烟絮。明日路。
剩一笠癯僧,送我城南渡。潮平响橹。
准篷背相思,吴门天际,云隔梵楼树。
问东风、樱桃湖上,燕莺多少归去。
石龛灯晕摇凉碧,梦影瘦堪如许。天欲曙。
听百八钟声,敲落桐枝露。愁来谁主。
只觅几摊笺,拨炉爇茗,细酌枕边句。
低徊久,绣佛相看无语。昙华弹指微悟。
杜鹃啼破横塘月,不尽水蘋烟絮。明日路。
剩一笠癯僧,送我城南渡。潮平响橹。
准篷背相思,吴门天际,云隔梵楼树。
这首《摸鱼儿》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描绘了诗人夜宿宝莲寺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即将离别的住山松涛上人的深情告别。
开篇以“问东风”起笔,借春风之口,询问湖面上燕子与黄莺有多少回归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春日归来的氛围。接着,“石龛灯晕摇凉碧,梦影瘦堪如许”,描绘了夜晚寺庙中石龛前摇曳的灯光与诗人内心的孤寂,仿佛梦境般瘦削,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忧郁。
“天欲曙。听百八钟声,敲落桐枝露。”随着天色渐明,百八声钟声响起,仿佛将露珠从梧桐枝头敲落,既展现了寺庙清晨的宁静,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愁来谁主。只觅几摊笺,拨炉爇茗,细酌枕边句。”面对愁绪,诗人只能在几摊纸上寻找慰藉,点燃炉火煮茶,细细品味枕边的诗句,以此排遣心中的苦闷。
“低徊久,绣佛相看无语。昙华弹指微悟。”长时间的徘徊后,诗人与绣佛相对,虽无言语,却似乎有所领悟,昙花一现的瞬间,仿佛触及了某种深刻的道理。
“杜鹃啼破横塘月,不尽水蘋烟絮。”杜鹃鸟的啼鸣打破了月下的横塘,水中的萍藻与烟雾交织,景象凄美,象征着离别的哀愁与不舍。
“明日路。剩一笠癯僧,送我城南渡。”次日,诗人将踏上归途,只有瘦弱的僧人陪伴,送他渡过城南,表达了对僧人的感激与依恋。
“潮平响橹。准篷背相思,吴门天际,云隔梵楼树。”潮水平静,船桨发出声响,诗人背对着相思,望着吴门天际,云层遮挡了梵楼的树木,预示着离别的距离与思念的深长。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佛教哲学的感悟,以及对友情、离别的感慨,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绿鬓功名,雅自负、苍髯如戟。
恰又听、玉堂清漏,金门瑶瑟。
风动铃音趋直早,花移砖影挥毫毕。
共一春、携手上高楼,江南客。文蔚起,名薰炙。
庭罗雀,尘凝席。正承华初启,烽烟方息。
击楫谋成台上米,围棋齿折中门屐。
拟升平、朝野献南山,从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