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沉,星欲滴。一带回廊,曲曲犹能觅。
暗数栏杆应六七。听遍行踪,不是伊家屧。
步偏那,行转怯,似待如迎,却是来时节。
半晌消停怜窄窄。两瓣轻莲,晓起看无迹。
月初沉,星欲滴。一带回廊,曲曲犹能觅。
暗数栏杆应六七。听遍行踪,不是伊家屧。
步偏那,行转怯,似待如迎,却是来时节。
半晌消停怜窄窄。两瓣轻莲,晓起看无迹。
这首《苏幕遮·回廊听鞋底声》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所作,描绘了一幅细腻而富有情感的画面。
月光如水,初沉之时,星辰仿佛滴落,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诗人通过“一带回廊,曲曲犹能觅”这句话,巧妙地勾勒出回廊的蜿蜒曲折,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其幽深与静美。接着,“暗数栏杆应六七”,通过数栏杆的动作,进一步展现了环境的幽静与人物的细致观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听遍行踪,不是伊家屧”,这一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主人公在回廊中倾听,试图捕捉脚步声的来源,却始终未能辨认出是哪位女子的脚步,这既表现了主人公对某人的深深思念,也体现了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通过“不是伊家屧”的否定,增强了悬念,让读者不禁好奇那位女子究竟是谁。
接下来,“步偏那,行转怯,似待如迎,却是来时节”,描述了主人公在听到脚步声时的复杂心情。他似乎在等待,又仿佛在迎接,但最终发现只是寻常的来去,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情感波动,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期待与失落。
最后,“半晌消停怜窄窄。两瓣轻莲,晓起看无迹”,以“半晌消停”形容时间的短暂与情感的消逝,而“怜窄窄”则表达了对这段经历的珍惜与无奈。轻莲的比喻,象征着美好与易逝,晓起无迹则暗示了这一切如同梦境,转瞬即逝,留给读者深深的思考与回味。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主人公在回廊中听鞋底声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某人深切的思念与情感的复杂变化,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