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之山屹如址,桐江之水清见底。
间关万里却归来,依旧此山如此水。
子陵一节寿汉脉,名与高山俱不死。
惜无陋巷为邦学,礼乐不闻古人耳。
桐庐之山屹如址,桐江之水清见底。
间关万里却归来,依旧此山如此水。
子陵一节寿汉脉,名与高山俱不死。
惜无陋巷为邦学,礼乐不闻古人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桐庐山水之美的赞叹和对过去时代的怀念。开头两句“桐庐之山屹如址,桐江之水清见底”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山势巍峨、水质澄清的自然景观,给人以雄伟与宁静的双重感受。
接着,“间关万里却归来,依旧此山如此水”表达了诗人返回故土,对这片山水依然如故的喜悦之情。这里的“间关万里”可能指的是诗人曾经远行,但最终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
“子陵一节寿汉脉,名与高山俱不死”中,“子陵”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子孙褒谍,他以学问和品德闻名于世。这里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子陵的地位比作高山,不仅赞美了他的德行,也表达了对其不朽盛名的仰望。
最后两句“惜无陋巷为邦学,礼乐不闻古人耳”则流露出诗人的哀叹。这里的“陋巷”意指简陋的书院或学堂,“邦学”则是指国家级别的学府。而“礼乐不闻古人耳”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盛世文化艺术的怀念,感叹现今已经很难听到古代那种文明礼仪与音乐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及文化传统的怀念,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