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廉纤自掩门。生怕黄昏。又到黄昏。
鸳鸯枕上拭啼痕。多少青春。断送残春。
红烛和愁一样新。剪得三分。减得三分。
落花如梦不逢人。未是消魂。已觉消魂。
细雨廉纤自掩门。生怕黄昏。又到黄昏。
鸳鸯枕上拭啼痕。多少青春。断送残春。
红烛和愁一样新。剪得三分。减得三分。
落花如梦不逢人。未是消魂。已觉消魂。
这首清代徐釚的《一剪梅·春夜》描绘了一幅春夜独处的闺中女子心境画面。"细雨廉纤自掩门",细腻地写出了女子在春雨缠绵时轻轻掩门的动作,透露出她的孤独与防备。"生怕黄昏。又到黄昏",反复强调时间的推移,暗示了她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黄昏到来的恐惧,可能寓意着青春易逝和孤独的加深。
"鸳鸯枕上拭啼痕",通过鸳鸯枕这一意象,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孤寂和对伴侣的思念,泪水打湿了枕头,显示出她的哀愁。接下来的"多少青春。断送残春",直接表达了对青春消逝和春天将尽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红烛和愁一样新",以红烛比喻愁绪,形象地展现了女子面对孤灯时的内心世界,愁绪如同新燃的蜡烛,明亮而刺眼。"剪得三分。减得三分",通过剪烛的动作,进一步渲染了女子的愁苦,试图借以排解,但愁绪却反而更浓。
最后两句"落花如梦不逢人。未是消魂。已觉消魂",以落花象征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女子感叹无人能共享这梦境般的春光,这不仅让她感到失落,也使她提前体验到了那种深深的哀愁,仿佛已经消魂。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女子的日常生活细节,传达出春夜独处的女子对青春消逝、爱情无望的深深哀愁,情感深沉而动人。
奔走幽僻寻春花,白纸坊下逢僧家。
禅房昼掩草断路,几年不见金犊车。
朽株卧草强八尺,当年曾媚嬉春客。
小丛薄艳不成娇,娿娜银钩黯石墨。
王朱种花留诗句,翁吴题诗补花树。
两孙来游尚有花,和诗写花费毫素。
丁香䍡千株圆,海棠霞晕扶春烟。
至今纸上斗香色,疑骄似妒如能言。
国初可怜多诗老,翁吴后来才渐小。
祇今又作古人看,争使红芳不枯槁。
劝君莫问西来阁,坏壁空廊宿燕鸽。
唐贤石刻苔钱生,故相榜书蛛网路。
京洛岁岁花连天,只有才调惭前贤。
此图不灭花不老,人物苍茫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