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
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
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
诸侯尽食肉,壮气吞八纮。
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
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
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
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
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
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
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
诸侯尽食肉,壮气吞八纮。
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
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
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
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仝的《扬州送伯龄过江》,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命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
“伯灵不厌山,山不养伯灵”两句开篇,以对比的手法揭示出伯灵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一种超脱尘俗的人生态度。这里的“山”象征着远离尘世的宁静与自由,而“不养”则意味着这种生活状态并非物质上的依赖。
接下来的“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了一种艰苦的生存环境。这里,“樵堕”指的是可以砍伐的树木,是生计所需,而“石上无禾生”则表明了这片土地的贫瘠。
“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显示出诗人对于友人的担忧和对其未来命运的关切。这里,“六尺躯”指的是朋友的身体,而“东南行”则是朋友即将踏上的道路,象征着新的开始。
中间部分“诸侯尽食肉,壮气吞八纮。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了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差异。诗人用“食肉”与“不唧溜钝汉”来区分贵族与平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无奈。
最后,“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一段,则是诗人借古代历史人物来表述自己对于英雄与节义者的同情和赞赏。而“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表示了他对世道的不满以及内心的不安。
整首诗通过多重意义的层次,展现出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