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禋祀。大报天。丙午封坛。肃且圜。孤竹之管。
云和弦。神光未下。风肃然。王城七里。通天台。
紫微斜照。影徘徊。连珠合璧。重光来。天策暂转。
钩陈开。
重阳禋祀。大报天。丙午封坛。肃且圜。孤竹之管。
云和弦。神光未下。风肃然。王城七里。通天台。
紫微斜照。影徘徊。连珠合璧。重光来。天策暂转。
钩陈开。
这是一首描绘古代祭祀场景的诗作,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祭祀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当时人民对于天地神明的崇敬之情,以及祭祀仪式的庄重与肃穆。
"丙午封坛。肃且圜。孤竹之管。云和弦。" 这几句设置了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通过对日子的指示(丙午)和祭坛的描述,以及孤竹制成的笛子和云端飘扬的琴声,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神光未下。风肃然。王城七里。通天台。紫微斜照。影徘徊。连珠合璧。重光来。" 这些句子通过对神光未落、风气肃穆、王城与通天台的连接,以及紫微星辰和流动的影子,勾勒出一幅祭祀时天人合一的壮丽画面。
"天策暂转。钩陈开。" 最后两句则可能暗示着祭祀活动中的某种仪式动作,或是对天命和神秘力量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整首诗通过对视觉、听觉的细腻描写,传递出一种敬畏自然与神灵的情感,以及对古代宗教信仰的深刻体验。
赤日露顶行,步入南雷去。
归来云雾生,薄暮雨如注。
苍苍将槁苗,郁郁色如故。
人言太守贤,天意肯相助。
不喜亦不惊,太守若无与。
日月行中天,照临及下土。
日月不自功,光明万民睹。
我知太守心,借此以为喻。
试问喻者谁,三山老农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