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归去隐云窝,茅屋重营补薜萝。
尽日杜门过客少,满林啼鸟落花多。
香残隐几收云母,衣敝临流制芰荷。
我亦潇闲方外侣,何时泉石共蹉跎。
先生归去隐云窝,茅屋重营补薜萝。
尽日杜门过客少,满林啼鸟落花多。
香残隐几收云母,衣敝临流制芰荷。
我亦潇闲方外侣,何时泉石共蹉跎。
此诗描绘了一位高士陈先生归隐云窝的生活场景,充满了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的气息。首句“先生归去隐云窝”,开篇即点出陈先生遁世归隐的主题,云窝作为隐居之地,暗示了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状态。接着,“茅屋重营补薜萝”一句,通过重建茅屋和添置薜萝装饰,展现了陈先生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喜爱。
“尽日杜门过客少”描绘了陈先生闭门谢客、享受宁静的日常,与外界隔绝,更显其超然物外的心境。“满林啼鸟落花多”则以生动的自然景象,烘托出隐居生活的闲适与和谐,鸟鸣花落,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香残隐几收云母,衣敝临流制芰荷”两句进一步展示了陈先生的生活细节。云母香炉中的香气渐散,他收拾起云母,体现了他对生活用品的珍惜与自然元素的融合;而“衣敝临流制芰荷”,则是以旧衣换新装,利用水边的菱叶制作衣物,既体现了节俭的生活态度,也展现了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
最后,“我亦潇闲方外侣,何时泉石共蹉跎”表达了诗人对陈先生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共鸣,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期待与陈先生共享隐逸之乐的情感。整首诗通过对陈先生归隐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生活哲学,以及对简朴、和谐生活方式的赞美。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