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如巢雪满窝,竹中小径客谁过。
荆榛郡邑吹寒雨,南北春风断大河。
樵采渐稀生计少,江山全入战场多。
暗惊衣带非前制,野服无惭旧薜萝。
斗室如巢雪满窝,竹中小径客谁过。
荆榛郡邑吹寒雨,南北春风断大河。
樵采渐稀生计少,江山全入战场多。
暗惊衣带非前制,野服无惭旧薜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而充满战争氛围的景象。首联“斗室如巢雪满窝,竹中小径客谁过”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被大雪覆盖的小屋,以及通往屋内的竹径上,似乎连行人都已绝迹,营造出一种孤寂与荒凉的氛围。接着,“荆榛郡邑吹寒雨,南北春风断大河”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风雨交加的天气象征着战乱的侵袭,而“断大河”的描述则可能寓意着交通的阻断或国家分裂。
“樵采渐稀生计少,江山全入战场多”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樵夫越来越少,生计艰难,江山被战争完全占据,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最后,“暗惊衣带非前制,野服无惭旧薜萝”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衣带的变化暗示了身体的消瘦,也可能是对社会动荡的隐喻;“野服无惭旧薜萝”则表明即使在艰难困苦中,诗人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背景,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和复杂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大好江山。斜阳外,鸣蛩如诉寒烟。
雁来时候,犹剩几树寒蝉。
遥想有人频侧耳,无言悄立晚凉天。蓦凄然。
谁将此景,移汝灯前。
我亦悲秋能赋,把年年旧稿,写上蛮笺。
读向临风,此中多少缠绵。
化作商声万叠,应飞绕、高梧疏柳边。
君听取,怕萧萧瑟瑟,瘦了吟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