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听青松吟,起看白云生。
身心两无累,所至辄畅情。
岂特夸毗子,往往皆强营。
淄渑虽异涂,匪利即徇名。
谁云衡茅下,可以知枯荣。
纵复逼饥寒,儿仆自春耕。
卧听青松吟,起看白云生。
身心两无累,所至辄畅情。
岂特夸毗子,往往皆强营。
淄渑虽异涂,匪利即徇名。
谁云衡茅下,可以知枯荣。
纵复逼饥寒,儿仆自春耕。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沉浸在自然与内心的宁静之中,表达了对简单生活和内在自由的追求。首句“卧听青松吟,起看白云生”以生动的意象开始,仿佛诗人正躺在松林间,倾听松涛与风声交织的乐章,随后起身,眼前是白云缓缓生成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接下来,“身心两无累,所至辄畅情”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满足,无论是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与释放。
“岂特夸毗子,往往皆强营”两句转折,似乎在对比那些追求虚名与物质享受的人,他们或许在表面上显得得意洋洋,但实际上却是在强求与劳碌中度过。通过“淄渑虽异涂,匪利即徇名”,进一步强调了追求名利与物质的不必要性,指出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外在的获得,而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最后,“谁云衡茅下,可以知枯荣”表达了即使在简陋的衡茅(简陋的草屋)之下,也能洞察到生命的真谛与自然的循环。这种洞察力超越了物质的贫富,触及到了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纵复逼饥寒,儿仆自春耕”则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即便面临饥饿与寒冷,也有儿仆在辛勤耕作,象征着即使在逆境中,生活依然充满希望与生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内心自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是对传统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只道诗家无续灯,半村今喜见孙曾。
非关竽瑟异王好,自是文章多命憎。
题赠向人无苦秘,流传后世岂无能。
溪头剩欲连朝住,舟子催行底见仍。
往将短木饰青黄,负此枯林岁久霜。
穷为多言慕柔舌,病因止酒制刚肠。
交游大抵要晚节,谈笑可须空累觞。
净扫松阶决流水,效予清坐亦何妨。
江郊重数少陵堂,草木依人亦宠光。
柏藉扶持难雨溜,竹逃剪伐易云长。
鸡苏莺粟类熟灸,山茗溪茶同摘苍。
我愿糜琼更加璧,助其问字有过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