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招隐寺绚公房》
《题招隐寺绚公房》全文
唐 / 綦毋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

徒知燕坐处,不见有为心。

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

还言證法性,归去比黄金。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zhāoyǐnxuàngōngfáng
táng / qián

kāishìrénjiǔkōngyánhuāshēn
zhīyànzuòchùjiànyǒuwèixīn

lánruòménduìtiánjiālín
háiyánzhèngxìngguīhuángjīn

翻译
高僧引导世人久矣,修行之地隐藏在深山花雾之中。
人们只知他静坐修行的地方,却不知他并无刻意求为之心。
寺庙坐落在山谷之旁,乡间小路隐藏在树林之后。
他还说要证明佛法的本质,然后回归,视此为无上珍宝。
注释
开士:指修行的高僧。
度人:引导世人修行。
空岩:寂静的岩石。
雾深:花雾浓密。
徒知:只知道。
燕坐:静坐。
有为心:刻意追求的心。
兰若:寺庙,梵语Lanruo的音译。
壑:山谷。
田家:农家。
隔林:被树林隔开。
归去:回归。
比黄金:视同黄金般珍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开头两句“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描写了隐逸之士长久居住在深山之中,与尘世隔绝,周围环境充满了花香和雾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接下来的“徒知燕坐处,不见有为心”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只知道燕子安坐在高处,而自身则无所追求,无烦恼之心。燕子在这里象征着超脱红尘、悠然自得的状态。

“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两句描绘了寺庙和田园之间的宁静景象。兰若即是佛教中的寺院,这里指的是招隐寺;“门对壑”意味着寺庙面向深山的峡谷,而“田家路隔林”则表明田野之家的路径被茂密的树林所阻隔,进一步突出了这处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幽静环境。

最后两句“还言證法性,归去比黄金”中,“还言”意指重申或强调,"证法性"则是佛教术语,意味着修行到达某种境界,认证了佛法的真理。而“归去比黄金”则用富贵之物——黄金来形容归隐生活的珍贵与向往,表明诗人对这种精神追求的重视和渴望。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佛法修行的肯定,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越尘世、寻找心灵宁静的深切愿望。

作者介绍
綦毋潜

綦毋潜
朝代:唐   字:孝通   籍贯:虔州(今江西南康)   生辰:692-749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赣州)人,唐代著名诗人。约开元十四年(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右拾遗,终官著作郎,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猜你喜欢

秦邮寓中绝句·其三

翘首西楼月又生,蛾眉七度对离情。

不知此夜纤纤影,照到征人第几程。

(0)

忆旧·其一

海门风急浪掀天,一叶舟从铁瓮还。

回首壮游成往事,只馀清梦尚缠绵。

(0)

感吟

三径归来未就荒,篱花砌草自芬芳。

往年十丈红尘里,空逐车轮马足忙。

(0)

小亭纳凉

小亭如掌四窗空,帘捲玲珑面面风。

曲沼流将何处去,绿杨深影小桥红。

(0)

再赋哀雁

故雄失,故雄惊,魂那相顾脱身矰。

缴外可以高飞去,故雌失故雄大义。

固不夺馀生樊笼,外可以幸存活北。

风萧萧,新月黄,一飞一栖心摧伤。

寻声察影务相得,哀怨一和天飞霜。

寸肠叫绝血泪继,以死报雄何慨慷。

雄可语患难,雌可语死生。

江湖寥落烟波里,似续空山麟凤名。

(0)

过太原赠高天益

辽海渺千里,风尘今二毛。

心能如笔正,官不称才高。

筦库非君事,山林必我曹。

相期老乡国,拂石弄云璈。

(0)
诗词分类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诗人
洪遵 纪映淮 刘珏 章有湘 嵇曾筠 陈鸿寿 本寂 王之涣 滕宗谅 道济 丁敬 包拯 范晔 屈复 洪升 慧远 丁日昌 钱俶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