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采石矶,残雪嵌巑岏。
青松出秀色,黄竹垂琅玕。
碑版悬阁道,祠宇灿林端。
曾闻宫锦袍,啸咏过前滩。
供奉一云没,太息思才难。
舍舟入衢国,风疾客衣寒。
我行采石矶,残雪嵌巑岏。
青松出秀色,黄竹垂琅玕。
碑版悬阁道,祠宇灿林端。
曾闻宫锦袍,啸咏过前滩。
供奉一云没,太息思才难。
舍舟入衢国,风疾客衣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雪后山野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对才华难以施展的无奈。
"我行采石矶,残雪嵌巑岏。" 这两句开篇便设置了一幅雪后山谷的画面,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捕捉着大自然中的美好景致。这里的“采石矶”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名,而“残雪嵌巑岏”则描绘了雪后山石间留下的雪迹,给人以幽深、静谧之感。
"青松出秀色,黄竹垂琅玕。" 这两句进一步刻画了景象,青松在雪后显得更加苍翠,而黄竹则因雪后的水珠而挂着冰晶般的琅珰,增添了一份清新脱俗。
"碑版悬阁道,祠宇灿林端。" 这里提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厚重。
"曾闻宫锦袍,啸咏过前滩。" 这两句诗转向往事,诗人回忆起过去听说的关于宫廷锦衣的传说,这些华丽的记忆如同诗人的吟咏声一样,在山谷间回响。
"供奉一云没,太息思才难。" 这里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转向内心的沉重感慨。“供奉一云没”可能暗示着某种仪式或祭祀活动,而“太息思才难”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难以施展的无奈与叹息。
"舍舟入衢国,风疾客衣寒。" 最后两句,诗人描述自己舍弃船只进入市镇,感受着狂风中的寒冷,这是对现实环境的一种刻画,也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孤独与凄凉。
整首诗通过对雪后的山谷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记忆的追溯,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和境遇的感慨,抒写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高远的精神状态。
卜筑松门里,地僻尘迹疏。
清溪走墟落,列岫当庭除。
随时事耕稼,亦复寻樵渔。
此身既足资,遗后将焉如。
宗祖有明训,圣哲垂典谟。
一饭三顾諟,惕惕当自虞。
居富戒不仁,力学期去愚。
凛哉名堂义,珍重为尔书。
忠孝实大节,一门全者稀。
桓桓卞将军,父子兼有之。
伊昔晋祚衰,狂猘纵横驰。
秉国既非人,清谈了无施。
台城一失守,生民坠涂泥。
九庙震戎马,坐睹纲常夷。
将军旧忠勇,悉力举义旗。
挥戈指逆贼,捐躯竟难支。
彼惟眕与盱,赴难甘于饴。
亲既为国死,誓以身相随。
哀哉贤父子,至行全民彝。
迩来千馀年,荒坟屹累累。
我行访遗事,徘徊冶亭西。
英风撼宰木,烈节昭穹碑。
九原不可作,再拜双泪滋。
世事几更代,令名日月垂。
因之感予怀,吾将以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