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浦冰消润袜尘,野禽何处不呼春。
柳梢弄色花条软,已似遥嗤白首人。
洛浦冰消润袜尘,野禽何处不呼春。
柳梢弄色花条软,已似遥嗤白首人。
这是一首描绘早春景色的诗,通过对洛浦冰消、野禽叫声等自然现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感慨。
"洛浦冰消润袜尘"一句,设定了整个诗歌的季节背景。洛水是古代一个著名的地理名称,这里的“冰消”表明冬日的严寒已经过去,而“润袜尘”则生动地描绘出春风拂过土地,使得大地回暖、湿润,预示着新生命的萌芽。
"野禽何处不呼春"进一步强化了春意盎然的情景。野禽,即野生的鸟类,它们的叫声似乎在到处宣告春天的消息。这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欣赏和热爱。
接下来的两句"柳梢弄色花条软,已似遥嗤白首人"则更具体地展现了早春景象。"柳梢"指的是柳树的枝头,在春风中轻柔摇曳,"弄色"则是形容柳絮在风中飘扬,呈现出淡雅的绿色。"花条软"描绘了初开的花朵柔和细腻的质感。而最后的"已似遥嗤白首人"则是一种生动的比喻,将柳絮飘落的情景比作年迈之人的白发,这既表达了一种时光易逝、生命无常的感慨,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美好但又短暂的珍惜之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捕捉了早春的景色和氛围,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转、生命过程的一种感悟。
问枯庵,杳何许。曷名枯,有何意。
云在匡庐之巅,乱峰深处。千重云,万重树。
三级泉,向庵注。九叠屏,背庵竖。
主人习静而坐枯,心似寒炉灰,身如槁木株。
方丈大于斗,趺跏十载馀。
庵中无长物,一瓶一钵兼木鱼。
不点玉莲灯,山月遥相照。
不爇旃檀香,山烟常袅袅。
不钟不磬不梵呗,泉声鸟声自叫啸。
颇类巢父巢,又似壶公壶。
有石任名悟,有谷堪名愚,坐来枯寂一念无。
忽然粘壁蜗,化为云出岫。
芒鞋踏遍粤闽天,此心元属亡何有。
数枝松偃旧房前,猿愁鹤怨私自怜。
虽然去住本随缘,老去却忆庵中眠。
别我西归将有日,细语灯前宵促膝。
自言此别戒云游,坐烂绳床终不出。
赠吾诗,索我律。
离情黯黯上河梁,只履孤筇态萧瑟。
我笑匡公何太憨,妄认汝为汝,妄认庵为庵。
四大是幻形,可北亦可南。
天地一蓬庐,何处可恋耽。
汝去无所去,我别无所别。
两心冷似水,不为临歧热。
公看庵外月明时,罗浮与庐岳,两点在玻璃。
同居佛界中,芥子藏须弥。汝我相聚何曾离?
我闻竹林寺,空相但现影。
譬彼阿闪国,谁能涉其境?
请公置庵空相中,金绳有路西方通,我也行坐常同公。
《枯庵歌送匡云上人还庐山》【明·邓云霄】问枯庵,杳何许。曷名枯,有何意。云在匡庐之巅,乱峰深处。千重云,万重树。三级泉,向庵注。九叠屏,背庵竖。主人习静而坐枯,心似寒炉灰,身如槁木株。方丈大于斗,趺跏十载馀。庵中无长物,一瓶一钵兼木鱼。不点玉莲灯,山月遥相照。不爇旃檀香,山烟常袅袅。不钟不磬不梵呗,泉声鸟声自叫啸。颇类巢父巢,又似壶公壶。有石任名悟,有谷堪名愚,坐来枯寂一念无。忽然粘壁蜗,化为云出岫。芒鞋踏遍粤闽天,此心元属亡何有。数枝松偃旧房前,猿愁鹤怨私自怜。虽然去住本随缘,老去却忆庵中眠。别我西归将有日,细语灯前宵促膝。自言此别戒云游,坐烂绳床终不出。赠吾诗,索我律。离情黯黯上河梁,只履孤筇态萧瑟。我笑匡公何太憨,妄认汝为汝,妄认庵为庵。四大是幻形,可北亦可南。天地一蓬庐,何处可恋耽。汝去无所去,我别无所别。两心冷似水,不为临歧热。公看庵外月明时,罗浮与庐岳,两点在玻璃。同居佛界中,芥子藏须弥。汝我相聚何曾离?我闻竹林寺,空相但现影。譬彼阿闪国,谁能涉其境?请公置庵空相中,金绳有路西方通,我也行坐常同公。
https://shici.929r.com/shici/aVzHB26c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