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从称上德,舍德德方全。
圣者如非圣,贤者不自贤。
海宁言我广,神岂谓予玄。
伐善功难立,无为化易宣。
道惟闻邃古,理亦愧先天。
欲述犹龙旨,应忘得意筌。
何从称上德,舍德德方全。
圣者如非圣,贤者不自贤。
海宁言我广,神岂谓予玄。
伐善功难立,无为化易宣。
道惟闻邃古,理亦愧先天。
欲述犹龙旨,应忘得意筌。
这首诗《上德不德》由唐代诗人王棨所作,通过深邃的语言探讨了道德与德行的本质。诗中以“上德”为主题,阐述了德行的真正含义并非外在的彰显或自我标榜,而是内在的修养与实践。
首句“何从称上德,舍德德方全”,提出疑问,如何才能称得上是上德?只有当一个人的德行完全融入自身,而非仅仅作为外在的标签时,真正的德行才得以完整体现。
接着,“圣者如非圣,贤者不自贤”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圣人与贤人的境界,并非在于他们是否被世人视为圣贤,而在于他们是否超越了自我,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这里的“非圣”和“不自贤”并非否定之意,而是指真正的圣贤并不以圣贤之名自居,而是超越了世俗的评价标准。
“海宁言我广,神岂谓予玄”两句,通过类比大海的广阔与神明的深远,表达了德行的广大与深邃,以及对德行的理解不应局限于表面,而应深入内心,触及灵魂深处。
“伐善功难立,无为化易宣”则指出追求自我夸耀的善行难以建立,而真正的化育与影响他人,往往在于自然而然、不加刻意的行为之中。这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即通过自然、顺应的方式达到最佳效果。
“道惟闻邃古,理亦愧先天”表明了对古老智慧的尊重与敬畏,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理解大道与自然规律面前的谦逊态度。
最后,“欲述犹龙旨,应忘得意筌”表达了对高深道理的追求与理解,认为真正的智慧与真理难以言传,需要超越言语与形式,直接领悟其本质。这里“犹龙旨”比喻难以捉摸、深奥莫测的道理,而“得意筌”则是指追求目标的方法或路径,强调了直接体验与领悟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德行、智慧、自然法则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向往与追求。
兰雪衣衿,芝雪冠佩,*唾动成珠玉。
芳草萋迷,蓬莱杳渺,皎皎白驹空谷。
濯发沧洲,怡颜芳树,乐甚从伶丝竹。
问天生、湖海元龙豪气,肯令消缩。
君不见二陆联芳,三苏接武,声动九重黄屋。
天上碧桃,日边红杏,真足快人心目。
拂袖东胶,出门西笑,莫恋故园松菊。
看浊河、流水重清,齐唱太平遗曲。
卜宅椒园里。
响丁丁、风斤月斧,杏梁飞起。
窗户青红烟树绿,*耀碧山乡里。
鸡共犬、也知轮美。
燕子飞来堂下舞,似轻盈、掌上人堪喜。
更可爱,新桃李。
长洲水接淞江水。
好秋风、鲈鱼莼菜,葑田菰米。
艳□□□□□□,□屋神仙罗绮。
□□□、□□□□。
楚舞吴歌娱晚景,内台盘、春笋奉甘旨。
五马贵,未足拟。
玉杵捣灵药,丹鼎养芙蓉。
城市山林小隐,家住驿桥东。
况是南州高裔,更欲上池真液,冰雪炯心胸。
医国手初试,在处起疲癃。
种阴德,方寸地,继颐翁。
活人多少,满林新植杏花红。
遮莫南山石烂,又复瀛洲不浅,都付笑谈中。
刮目看尘表,黄鹄驾天风。
看东风、柳摇金缕。
精神顿美如许。
独怜老我双蓬鬓,无复少年张绪。
桃叶渡。
任山水清妍,可柰非吾土。
借人茅屋,但有客相过,清茶淡话,闲与论今古。
伤心处。
客去卧听鼙鼓。
看花浑在烟雾。
姑苏台榭笙歌散,麋鹿又如前度。
谁恁误。
教无限苍生,命堕颠崖苦。
蒹葭洲渚。
赖有个扁舟,三竿钓竹,相伴闲鸥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