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肿乖绳墨,谁施月斧修。
居然五石瓠,那数一株榴。
虚满皆如愿,色空莫可求。
堪因遗阐士,渡海不惊鸥。
拥肿乖绳墨,谁施月斧修。
居然五石瓠,那数一株榴。
虚满皆如愿,色空莫可求。
堪因遗阐士,渡海不惊鸥。
这首诗以“咏木钵”为题,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件形状怪异、不合常规的木钵,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寓意,引发深思。
首句“拥肿乖绳墨,谁施月斧修”,形容木钵外形奇特,不遵循常规的规整,仿佛是经过了月光下的斧凿,却无法找到其修整的痕迹,暗示了其非同寻常的来历或制作过程。
接着,“居然五石瓠,那数一株榴”,将木钵与五石瓠(一种古代盛酒器)和榴树相比较,强调其虽外表奇异,却蕴含着内在的和谐与平衡,如同五石瓠的容量恰到好处,榴树的果实丰盈而不失自然之美。
“虚满皆如愿,色空莫可求”,进一步阐述了木钵的内涵。它既能在空虚中承载愿望,又在色彩与空无之间寻求平衡,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对物质与精神双重价值的理解。
最后,“堪因遗阐士,渡海不惊鸥”,意味着这件木钵可以作为留给智慧之士的启示,即使穿越大海,也不会让海鸥感到惊扰。这不仅体现了木钵的超然物外,也象征着知识与智慧能够超越物质世界,引领人们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咏叹木钵的独特之处,探讨了内在与外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智慧与启示的力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洞察和艺术表现的高超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