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
何言初命卑,且脱风尘吏。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
况余蹇薄者,宠至不自意。
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
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
岂不思匪躬,适遇时无事。
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
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
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
何言初命卑,且脱风尘吏。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
况余蹇薄者,宠至不自意。
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
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
岂不思匪躬,适遇时无事。
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
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初授拾遗》。通过这短暂的五言绝句,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在获得官职后的内心世界和对治国理政的一些思考。
诗中的“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表达了诗人接受皇帝的命令,参与朝廷决策的场景。这里,“左掖”指的是宫殿中的位置,而“束带”则是整理衣冠以示庄重,显示出诗人对这份职责的郑重态度。
紧接着的“何言初命卑,且脱风尘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出身低微却能脱离世俗官场的感慨。这里,“初命卑”指的是最初的官职较为低下,而“风尘吏”则是对普通官员的称呼,意味着平凡和世俗。
第三句“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提及了两位著名诗人——杜甫和陈子昂,这里强调了他们的文学成就,如同笼络了整个天地,显示出诗人的文学自豪感。
随后的“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在那个时代得到重用的幸运之情,并且认为自己的位置已经是非常理想的了。
紧接着,“况余蹇薄者,宠至不自意”中,“蹇薄”形容自己才华平平,而“宠至不自意”则表达了一种超出期待的惊喜感受,诗人觉得自己的才能并不足以获得这样的荣宠。
第六句“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中,“惊近白日光”指的是对突然间得到显赫地位的震惊,而“惭非青云器”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是否配得上这样的荣耀而感到的羞愧和自责。
在接下来的“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中,“天子”指的是皇帝,而“从谏”则意味着皇帝愿意听取忠言。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当前政治环境的肯定,认为这是一个能够直言不讳、提出批评和建议的好时机。
紧接着,“岂不思匪躬,适遇时无事”中,“岂不思匪躬”意味着难道不是天降福佑,而“适遇时无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遇到这样良好的机会而感到的庆幸。
最后两句“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中,“受命已旬月”指的是接受命令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了,而“饱食随班次”则是对官员按等级享受到的待遇的描写。最后,诗人提到自己的谏言已经像纸张一样充满箱子,但他仍然感到自愧,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
总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白居易在初任官职后的内心世界,他既有对能够参与朝政的荣幸感,也有对自己的才华和成就的反思。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当前政治环境的一种乐观态度,以及他作为一个谏言者所承担的责任感。
西风掠面不胜尘,老欲从君自濯薰。
两意未成还忤俗,一饥相迫又离群。
只今参佐须孙楚,何日公卿属范云。
节物关心那可别,断红疏绿正春分。
皇羲寂已久,浇俗无还淳。
如何张村氓,杳杳全其真。
岂不有妻孥,茅茨甘贱贫。
岂不惮疲劳,务时勤耔耘。
脱俗未为贵,而今焉辟秦。
青城足跻攀,那染龟城尘。
枸杞荐盘蔬,殊非关养身。
安常乐有馀,熙然阜长春。
奚其寿而康,无知斯体仁。
静言逐臭夫,迷途少知津。
猥云老人村,郊荒绝酸辛。
筋骨由坚强,谁谓存其神。
井蛙议沧溟,夫岂窥崖垠。
作诗赋张村,逝将同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