谅为烈士古如今,立柱微偿裹革心。
石势遥分茅岭断,波声长带武陵深。
每思东汉飘馀爽,应令南夷变好音。
举目乌蛮添晓濑,楚冠相向倍沾襟。
谅为烈士古如今,立柱微偿裹革心。
石势遥分茅岭断,波声长带武陵深。
每思东汉飘馀爽,应令南夷变好音。
举目乌蛮添晓濑,楚冠相向倍沾襟。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的《季秋七日过乌蛮滩谒伏波祠》,通过诗人的视角,描绘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首联“谅为烈士古如今,立柱微偿裹革心”,诗人以“谅”字开篇,表达了对古代烈士精神的敬佩,认为这种英勇牺牲的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值得人们铭记和学习。接着,“立柱微偿裹革心”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烈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
颔联“石势遥分茅岭断,波声长带武陵深”,诗人运用自然景观来象征历史的深远和英雄事迹的不朽。石势遥分,仿佛将茅岭一分为二,暗示着历史的分野;波声长带,波浪声中似乎蕴含着武陵的深邃,象征着英雄事迹的深远影响。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英雄精神的永恒。
颈联“每思东汉飘馀爽,应令南夷变好音”,诗人通过回忆东汉时期的英雄事迹,表达了对英雄精神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渴望。每思东汉飘馀爽,意味着每当想起东汉时期英雄们的英勇事迹,心中便充满了一种清新的爽朗感;应令南夷变好音,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英雄的精神能够影响到更远的地方,带来和平与和谐的美好景象。
尾联“举目乌蛮添晓濑,楚冠相向倍沾襟”,诗人站在乌蛮滩上,举目四望,只见清晨的水流更加清澈,仿佛增添了新的生机。楚冠相向,指的是诗人与同行者相互凝视,眼中满是感动与敬意,泪水不禁溢出眼眶。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和人物情感的表达,进一步深化了对英雄精神的赞美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英雄的追忆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精神的崇敬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历史、自然与人文情感的深刻感悟。
十年三上长安道,阙下献书俱不报。
拂袖还山别故人,风尘满目伤怀抱。
长安裘马多轻肥,先达何人怜布衣。
惟君慷慨念贫贱,交情如此今人稀。
凄凉旧事那堪数,半榻孤灯寒夜雨。
载酒曾同醉锦溪,看山犹记眠芳墅。
转盼光阴十载馀,怜余踪迹仍樵渔。
空文何以干明主,儒术由来生计疏。
余也今年三十几,依然落魄归田里。
白首何妨老故园,红尘从此辞燕市。
拔剑哀歌日易昏,垂杨未折已销魂。
人生离别足感叹,穷达悠悠何必论。
落日不回照,颓波无西流。
人生处世间,倏忽如蜉蝣。
百年伤局促,其忧乃千秋。
一朝时命尽,悲风起松楸。
累累丘土中,谁辨王与侯。
贵亦不必喜,贱亦不必忧。
圣贤多微言,达者聃与周。
斗酒相娱乐,虚名安足谋。
利珰凿地脉,名山不能云。
关市纷豺虎,戾气彻苍旻。
去年六月书不雨,迨今河汉飞红尘。
昔闻土养人,今见人食土。
饥来去何之,凄凉空败堵。
父子忍仳离,白骨暴如莽。
饿夫十八万,枵然聚畿辅。
路逢榷利人,不言而敢怒。
我皇恻恻躬祷桑,以实不以文煌煌。
釐弊无异除新法,剔奸何啻烹弘羊。
颂声成轰雷,喜气成灵澍。
虽然草始青,鼓腹若大餔。
家家机杼鸣,处处禾黍布。
公家固不贫,万里尽外库。
君不见从来大乱兴,每自荒年起。
民饥则流流则聚,一夫揭竿大事圮。
迩来景象亦如此,不有甘霖胡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