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声带咽吐新诗,彻骨衔冤痛不知。
报国心惟忧汉贼,读书人肯学胡儿。
剑携入手霜三尺,镜挂当胸月一规。
终久难磨天理在,匪伊谈笑定时危。
语声带咽吐新诗,彻骨衔冤痛不知。
报国心惟忧汉贼,读书人肯学胡儿。
剑携入手霜三尺,镜挂当胸月一规。
终久难磨天理在,匪伊谈笑定时危。
这首诗《答》是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所作。诗中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气节的坚守。
首联“语声带咽吐新诗,彻骨衔冤痛不知。”以悲愤的语调开篇,诗人仿佛在痛苦地吟诵着新作,内心的哀怨与冤屈深重到难以言表。颔联“报国心惟忧汉贼,读书人肯学胡儿。”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叛逆者的谴责,同时也对那些甘愿向异族学习的读书人表示了深深的失望。颈联“剑携入手霜三尺,镜挂当胸月一规。”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持剑的勇士,誓死捍卫国家,同时又以明镜自照,表明自己的正直与坚定。尾联“终久难磨天理在,匪伊谈笑定时危。”则强调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即使面对危局,也不应轻易言笑,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公正性的坚信以及对时局严峻性的清醒认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操守的严格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三年三中秋,月作一样奇。
清贫不设客,老倦不吟诗。
今年更凄凉,儿孙锁秋闱。
独坐南窗下,兀兀如孤罴。
追思欢娱地,无如少壮时。
尚记壬辰岁,鹤山靖州归。
八月十五夜,月华散前墀。
诸父秋山阁,群从幽芳池。
赋诗各分韵,醉墨纷淋漓。
鹤山读我句,终夜相嗟咨。
明朝操纸来,倾倒里中儿。
一往三十载,坐念心生悲。
前辈已彫谢,诸兄亦无遗。
奇孤一身在,流落天之涯。
明月如昨日,而我鬓成丝。
天人固异分,何烦涕交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