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日以少,我梳未尝频。
过旬一理之,每理愁欠伸。
壮长足痒屑,奔驰更埃尘。
搔爬不觉劳,垢结类组紃。
虽复强栉沐,惮如负千钧。
钩牵就平直,流汗益苦辛。
当时结似拳,渐细效梅榛。
悬知又十载,几许及变银。
万物有盛衰,吾何为喜嗔。
借令但两鬓,岂害有冠巾。
人言发既凋,乃稍异痴民。
题诗且自贺,渐系老成人。
我发日以少,我梳未尝频。
过旬一理之,每理愁欠伸。
壮长足痒屑,奔驰更埃尘。
搔爬不觉劳,垢结类组紃。
虽复强栉沐,惮如负千钧。
钩牵就平直,流汗益苦辛。
当时结似拳,渐细效梅榛。
悬知又十载,几许及变银。
万物有盛衰,吾何为喜嗔。
借令但两鬓,岂害有冠巾。
人言发既凋,乃稍异痴民。
题诗且自贺,渐系老成人。
这首诗描绘了理发的过程与感受,以及对年华流逝的感慨。诗人吕南公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己在理发时的种种不适与无奈,同时也反思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衰老过程。
诗中开篇“我发日以少,我梳未尝频”,点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日渐稀疏,梳理的次数也变得稀少。接着,“过旬一理之,每理愁欠伸”描述了每隔十天左右才进行一次理发,每次理发都伴随着愁苦和伸懒腰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理发的痛苦与不便。
“壮长足痒屑,奔驰更埃尘”则通过对比年轻时的活力与现在的疲惫,表达了岁月的无情。诗人虽然努力地梳洗,却如同负重千钧般艰难,每一次的梳理都像是被牵引着走向平直,过程中汗水不断,更加辛苦。这不仅反映了物理上的劳累,也是对内心疲惫的深刻描绘。
“虽复强栉沐,惮如负千钧”进一步强调了理发的艰辛,即使勉强进行梳洗,也感到如同背负千斤重物一般沉重。诗人将这一过程比喻为“钩牵就平直”,生动地描绘出在努力保持头发整齐的同时,身体与心灵所承受的压力。
接下来,“流汗益苦辛”直接点出了理发过程中的汗水与辛劳,而“垢结类组紃”则以“组紃”(古代的一种布料)来比喻头发中积累的污垢,形象地展示了长时间不打理后的状态。
“当时结似拳,渐细效梅榛”通过比喻,描绘了头发从紧结到逐渐细软的变化,仿佛梅树的果实,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自然规律。
最后,“悬知又十载,几许及变银”预示着未来十年后,自己的头发可能会变成银白色,表达了对未来的预见与对衰老的接受。诗人在此处反思:“万物有盛衰,吾何为喜嗔”,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兴衰更替,自己对此不应有过多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其豁达的人生观。
“借令但两鬓,岂害有冠巾”则是对头发稀疏的乐观态度,即便只剩下两鬓的头发,也并不妨碍他继续佩戴帽子或头巾,展现出一种对生活态度的积极与洒脱。
“人言发既凋,乃稍异痴民”则引用他人的话,指出头发的凋零并非痴愚的表现,而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上对衰老的误解的纠正。
“题诗且自贺,渐系老成人”作为结尾,诗人以自我调侃的方式,表示通过写诗来庆祝自己逐渐成为老成之人,既是对自身年岁增长的接纳,也是对老年生活的期待与祝福。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理发过程中的辛劳与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思考,同时也传达了诗人面对衰老的乐观态度和对老年生活的积极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