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光不识际,大道竟无形。
法轮常自转,希音不可听。
空閒待三宝,虚中闻洞经。
七变游魂反,万气驻颓龄。
真光不识际,大道竟无形。
法轮常自转,希音不可听。
空閒待三宝,虚中闻洞经。
七变游魂反,万气驻颓龄。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境。"真光不识际,大道竟无形",开篇即以“真光”与“大道”为线索,暗示了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不识际"和"竟无形"强调了这些精神概念的抽象性和超越性,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用感官直接感知。
接着,“法轮常自转,希音不可听”,进一步阐述了精神修行的过程。"法轮"象征着佛法的运转,不断自我净化和提升;"希音"则指难以捕捉的高深声音,代表了精神层面的微妙体验,是通过内心感悟而非外在听觉所能触及的。
"空閒待三宝,虚中闻洞经",表达了对佛教三宝(佛、法、僧)的虔诚信仰以及在心灵的空寂中聆听道经的渴望。"三宝"是佛教的核心信仰,"洞经"则可能指的是道教的经典文献,体现了融合了佛教与道教思想的修行理念。
最后,“七变游魂反,万气驻颓龄”描绘了修行者通过七次变化,灵魂得以回归本源,万般气息得以凝固,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生命得到了永恒的延展。这种描述充满了神秘色彩,暗示了通过精神修炼达到长生不老、超越生死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精神世界、宇宙真理的深刻探索和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超然物外、追求内在精神自由的哲学思考。
东风吹老鬓,衰槁渐成银。
不及閒庭草,年年绿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