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生在空谷,岂畏无人知。
一朝委樵采,时命亦何悲。
幸登君子堂,殊胜幽涧湄。
佳人在天末,风雨无前期。
婵娟将告谁,揽此秋江蓠。
相思不相许,莫慰怒如饥。
兰生在空谷,岂畏无人知。
一朝委樵采,时命亦何悲。
幸登君子堂,殊胜幽涧湄。
佳人在天末,风雨无前期。
婵娟将告谁,揽此秋江蓠。
相思不相许,莫慰怒如饥。
这首诗以兰花为题,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兰花品格的赞美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首句“兰生在空谷,岂畏无人知”,以兰花生长于幽静山谷,不惧孤独,象征着高洁的品质与超脱世俗的追求。兰花虽处幽谷,却自有一番风骨,不因无人欣赏而改变其本色,展现出一种内在的自信与坚韧。
接着,“一朝委樵采,时命亦何悲”两句,通过兰花遭遇樵夫采摘的命运转折,暗示了人生际遇的无常与不可预知。兰花虽遭不幸,但诗人并未因此感到悲哀,而是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看待命运的起落,体现了对生命韧性的肯定。
“幸登君子堂,殊胜幽涧湄”两句,诗人将兰花比作君子,认为兰花即使被采摘,也能够进入君子之堂,得到更高的价值认同,这相较于仅仅生长在幽涧边,更能体现其非凡之处。这里暗含了对自身或他人虽处逆境,但仍能凭借才华或品德获得社会认可的期许。
“佳人在天末,风雨无前期”描绘了一幅佳人远在天边,难以预料何时相见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对理想或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未知未来的不确定感。
“婵娟将告谁,揽此秋江蓠”中的“婵娟”比喻为美好的事物或人,诗人在这里询问谁能理解或欣赏这份美好,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同时,“秋江蓠”可能象征着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短暂,暗示了美好事物的易逝。
最后,“相思不相许,莫慰怒如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渴望与所爱之人相聚,另一方面,现实的阻隔使得这种愿望难以实现。诗人在此以“莫慰怒如饥”来表达对现状的无奈与痛苦,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兰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对命运的乐观态度、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知音难遇的感慨,情感丰富,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