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成久客,门馆日萧条。
惟有图书在,多伤鬓发凋。
诸生陪讲诵,稚子给渔樵。
虚室寒灯静,空阶落叶飘。
沧洲自有趣,谁道隐须招。
江南成久客,门馆日萧条。
惟有图书在,多伤鬓发凋。
诸生陪讲诵,稚子给渔樵。
虚室寒灯静,空阶落叶飘。
沧洲自有趣,谁道隐须招。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书生在江南地区长期客居的生活情景。开篇“江南成久客,门馆日萧条”两句,设置了一种悠闲而又带有一丝寂寞的情境。久居异乡,使得门前的馆舍显得格外清冷。
接着,“惟有图书在,多伤鬓发凋”表达了诗人对图书的依赖,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鬓发凋零,是时间流逝和生命消亡的象征。
“诸生陪讲诵,稚子给渔樵”两句,则转向了诗人在客居地的一种生活状态。这里的“诸生”,可能是指同伴或学生,他们一起研读经典,进行讨论。同时,“稚子给渔樵”则描绘了一幅孩子们帮助渔夫(打鱼的人)整理渔具的情景,透露出一种生活的从容和对自然的亲近感。
“虚室寒灯静,空阶落叶飘”两句,是诗人夜晚独处时的写照。一个人的时候,屋内仅有微弱的灯光,外面则是落叶纷飞,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
最后,“沧洲自有趣,谁道隐须招”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足和享受。这里的“沧洲”,可以理解为一个远离尘嚣、宁静幽雅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两句,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自得其乐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客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独处时的孤独感与自适之趣。
新沐试絺绤,凉生神骨清。
发疏逗风爽,半幅纱巾轻。
逍遥池上亭,绿阴取次行。
清和又重见,时序无留停。
丛委簿书间,那得散漫情。
乍此偷隙闲,云开月暂明。
故园松菊荒,蛛网罩南荣。
琴书知好在,奥窅谁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