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干无风常作涛,谡谡静定动亦定。
枝上春禽送好音,似与松声相恊应。
弄影偏宜夜珠挂,藏形除是朝岚凝。
蠲涤万虑谢尘萦,佺乔得之以养性。
视于无形听无声,吾方用此通为政。
古干无风常作涛,谡谡静定动亦定。
枝上春禽送好音,似与松声相恊应。
弄影偏宜夜珠挂,藏形除是朝岚凝。
蠲涤万虑谢尘萦,佺乔得之以养性。
视于无形听无声,吾方用此通为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充满生机的松林景象。诗人以“古干无风常作涛”开篇,巧妙地将静止的松树比作波涛,既展现了松树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也暗示了其在静中蕴含着动的力量。接着,“谡谡静定动亦定”进一步强调了松树即使在静寂中也自有其韵律之美,动静之间达到了和谐统一。
“枝上春禽送好音,似与松声相恊应”两句,通过鸟鸣与松涛的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和谐共生的自然景观。鸟儿的歌声仿佛是对松涛的回应,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层次感。
“弄影偏宜夜珠挂,藏形除是朝岚凝”则从光影的角度描绘了松林的另一番景象。夜晚,月光下的松影如同悬挂的珍珠,美轮美奂;清晨,云雾缭绕,松树若隐若现,更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静。
最后,“蠲涤万虑谢尘萦,佺乔得之以养性”表达了诗人通过亲近自然,达到心灵净化、远离尘嚣的目的。他希望借此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顺应自然,养性修身”。
“视于无形听无声,吾方用此通为政”则是诗人的感慨与思考,他认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倾听其无声的语言,可以领悟到治理国家的智慧。这种以自然之道治国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松林的美丽景色,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挥策度绝壑,撑空见楼台。
丹崖几千仞,中有佛寺开。
老僧如远公,应门走蒿莱。
下马问所适,褰衣指崔嵬。
飞阑倚石磴,旷荡无纤埃。
坐久意颇惬,爽气生樽罍。
仙棺是何人,蜕骨藏莓苔。
举酒一酌之,慨然兴我怀。
丹砂固未就,白鹤何时来。
不如生前乐,长啸且衔杯。
隐山夜来梦吃攧,筑著脚指头出血。
就地摸得丽水金,元来却是新罗铁。
翻身撞倒凤凰峰,赤面山神惊吐舌。
唤起前庵卧如来,休来向这里入灭。
一棒打杀麻姑仙,说甚长生真秘诀。
叮咛五通与三郎,切莫向李太白说。
怕他俗士不甘,打你头破脑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