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赏沈吟殊未央,梅花端的为谁芳。
可知再到扬州日,不作师雄梦几场。
清赏沈吟殊未央,梅花端的为谁芳。
可知再到扬州日,不作师雄梦几场。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陈子壮所作,名为《读书寡出拈古韵事作戏谑非咏史体也得五首(其四)》。在诗中,诗人以梅花为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过往时光的深沉思考与感慨。
首句“清赏沈吟殊未央”,描绘了诗人沉浸在对梅花的欣赏与沉思之中,这份赏玩并未达到尽头,暗示着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与思考之深。接着,“梅花端的为谁芳”一句,将梅花拟人化,询问梅花为何如此芬芳,实际上是在探讨梅花象征的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对某种精神品质或情感状态的追寻。
后两句“可知再到扬州日,不作师雄梦几场”,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扬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常被用来象征繁华与美好。这里,诗人似乎在设想再次来到扬州的情景,但不再像过去那样陷入梦境般的幻想或虚无之中。这可能意味着诗人经历了某些人生变故或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不再盲目追求表面的繁华与梦想,而是寻求更加深刻、真实的人生体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梅花这一意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美、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深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历史和自我认知的独到见解。
暖气饧箫透。乍披图、裁红晕碧,艳阳如绣。
记得灞桥携手处,摇曳风前杨柳。
千万绪、向谁分剖。
楼上晚妆帘半捲,料个人、定为伤春瘦。
人不见,漫回首。盈盈鸭绿空江皱。
望参差、浓阴蘸影,小窗低覆。
两岸夭桃红未了,已被云迷洞口。
但隐约、轻罗衣袖。
春色撩人无赖甚,向前村、且醉如淮酒。
风景好,忍辜负。
一枝玉雪,倩边鸾写出,淡妆丰韵。
添个呢喃迎社燕,错认钗飞不定。
素羽分烟,碧纱笼月,莫辨伶俜影。
清明过了,憎寒怯暖谁省。
却忆咏絮清才,缟衣翠袖,风调真相并。
神女多情怜寂寞,来伴锁窗孤冷。
选梦云窝,驱愁香国,一样单栖稳。
红丝亲系,故人无恙应认。
帷天席地,仅柳遮画阁,苔衬香砌。
接叶成阴,似水如云,帘波一色无际。
凉生满院琴书润,晕遍了、绮窗乌几。
但著将、浅碧罗衫,隐约曲阑干里。
长记莺啼草长,江南两岸树,翠合篷底。
唱老红情,绿意初翻,试把玉筝重理。
尝梅斗茗烧新笋,又远胜、花时风味。
笑杏梁、燕燕飞来,还问好春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