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情调淡悠悠,閒倚书窗背小楼。
暖日只添中酒睡,晚风频动惜花愁。
莺冲舞蝶侵人过,絮逐天丝触处游。
已为韶光发惆怅,可堪家近白蘋洲。
一春情调淡悠悠,閒倚书窗背小楼。
暖日只添中酒睡,晚风频动惜花愁。
莺冲舞蝶侵人过,絮逐天丝触处游。
已为韶光发惆怅,可堪家近白蘋洲。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静而淡雅的春日景象。开篇“一春情调淡悠悠”即设定了全诗的柔和氛围,情感的流露并不浓烈,而是淡淡地萦绕在心头。“閒倚书窗背小楼”则勾勒出一个隐逸自适的生活状态,诗人似乎更喜欢将自己隔绝在书卷与小楼之间,与世俗保持一段距离。
“暖日只添中酒睡”表现了诗人对春日暖阳的享受,但这种享受并非热烈或狂欢,而是平和、安逸到可以酣酣入眠。接着“晚风频动惜花愁”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春天美好的自然景象有着深深的情感,晚风吹过时,他不禁对那些即将凋谢的花朵感到惆怅。
接下来的“莺冲舞蝶侵人过”和“絮逐天丝触处游”进一步描绘了春日里的生机与活力。莺鸟在空中自由翱翔,舞蝶在花间穿梭自如,而细小的蜘蛛絮则在空中飘浮,每到一处都似乎在探索着什么。
最后,“已为韶光发惆怅,可堪家近白蘋洲”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时光流逝的感慨。韶光指的是美好的时光,而当这样的时光即将过去时,诗人心中不免生出一种惆怅之情。而“可堪家近白蘋洲”则是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一种满足,也许是在暗示,即使在春天的流逝面前,他也能找到自己的安宁所在。
予读柏舟诗,遥遥慕芳轨。
两髦实我仪,靡他矢之死。
不谓千馀年,闻风有麦氏。
麦氏村家姑,羞与村姑伍。
十六归延陵,茹荼不言苦。
拟学双鸾飞,忽作孤鸾舞。
一醮义不忘,妾命轻如土。
母也不谅人,烦言益酸楚。
母谓妾无儿,怀中抱孤女。
母谓妾无田,衣食在机杼。
妾心一片铁,不入红炉灭。
妾心万钧石,不触洪波裂。
发何剪兮元可截,妾心白兮不可涅。
柴门寂寞草芊芊,冷落风霜六十年。
六十年中无笑面,此日开颜见所天。
潭流山下水悠悠,潭流山上多松楸。
松楸不彫水不竭,清风万古留荒丘。
吁嗟妇人谁似麦,心如冰兮肌如雪。
至今热永村边水,流到墓前不敢热。
《吊热水吴节妇》【明·郑奎光】予读柏舟诗,遥遥慕芳轨。两髦实我仪,靡他矢之死。不谓千馀年,闻风有麦氏。麦氏村家姑,羞与村姑伍。十六归延陵,茹荼不言苦。拟学双鸾飞,忽作孤鸾舞。一醮义不忘,妾命轻如土。母也不谅人,烦言益酸楚。母谓妾无儿,怀中抱孤女。母谓妾无田,衣食在机杼。妾心一片铁,不入红炉灭。妾心万钧石,不触洪波裂。发何剪兮元可截,妾心白兮不可涅。柴门寂寞草芊芊,冷落风霜六十年。六十年中无笑面,此日开颜见所天。潭流山下水悠悠,潭流山上多松楸。松楸不彫水不竭,清风万古留荒丘。吁嗟妇人谁似麦,心如冰兮肌如雪。至今热永村边水,流到墓前不敢热。
https://shici.929r.com/shici/f2EKkp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