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倚秋原上,凄凉晚照中。
水流天不尽,人远思何穷。
问谍知秦过,看山识禹功。
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
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
追游慰迟暮,觅句效儿童。
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通。
烹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徙倚秋原上,凄凉晚照中。
水流天不尽,人远思何穷。
问谍知秦过,看山识禹功。
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
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
追游慰迟暮,觅句效儿童。
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通。
烹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心境。
诗人在秋日的原上徙倚,感受着晚照中的凄凉气氛。在这广阔无垠的自然风光中,诗人的思绪却远去,不断追问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历史人物秦始皇和大禹的提及,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伟业成就的赞赏与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描绘了一幅秋景图,生动地表现出季节更迭和生命的轮回。荷花、莲藕等自然元素的运用,使诗意更加丰富。
诗人在此基础上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慰藉之情,以及对知识渊博如孙莘老学士的怀念。最后,通过烹鱼的情景和紫髯翁的形象,诗人展现了自己超脱物外、享受生活乐趣的一面。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苏轼在山水田园诗歌上的造诣。此外,诗中还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智慧的追求。
振鹭纷纷未著行,初従江海觇清光。
卷声风雨中庭起,笔势云烟累幅长。
病眼尚能分白黑,众毛空复数骊黄。
禁中已许公孙第,得失何私物自忙。
衰病相侵眼渐昏,青灯细字苦劳神。
遍看大轴知无力,听诵奇篇赖有人。
前日鼓旗闻苦战,明朝雷雨出潜鳞。
殿庐困极唯思睡,却忆登科似后身。
垣中不减台端峻,池上来従柱下严。
同直旧曾连月久,暂来还喜二公兼。
〈仆顷与孙莘老同在谏垣,与彭器资同在西掖。
〉直言已许侵弹奏,新告行闻振滞淹。
顾我粗官何所与,西曹只合论茶盐。
早岁同科止六人,中年零落半埃尘。
却将旧学收新进,几误今生是后身。
肮脏别都遗老骥,沉埋秘府愧潜鳞。
〈制科前辈今独张公安道一人。
后来未用,惟张去华而已。
〉怜君尚胜刘蕡在,白首诸侯呼上宾。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