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宿馀杭法喜寺,寺后绿野堂,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学士》
《宿馀杭法喜寺,寺后绿野堂,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学士》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徙倚秋原上,凄凉晚照中。

水流天不尽,人远思何穷。

问谍知秦过,看山识禹功。

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

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

追游慰迟暮,觅句效儿童。

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通。

烹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0)
注释
徙倚:徘徊。
秋原:秋天的原野。
凄凉:凄清。
晚照:傍晚的阳光。
不尽:不断。
何穷:无穷无尽。
问谍:询问间谍。
秦过:秦国的历史。
识:领悟。
禹功:大禹的功绩。
稻凉:稻田清凉。
蛤:蛤蟆。
柳老:老柳。
书虫:虫子在树皮上刻字。
翻白:翻动露出白色。
退红:褪去红色。
迟暮:晚年。
觅句:寻找诗句。
苕溪:地名。
震泽:古代湖泊名。
尺素:书信。
紫髯翁:有胡须的老者。
翻译
我在秋天的原野上徘徊,感受傍晚的凄清和落日余晖。
流水不断地流淌,直到天边,人的思念却无尽无穷。
询问间谍得知秦国的过往,观赏山川领悟大禹的功绩。
稻田里蛤蟆初鸣,老柳树上虫儿爬满,秋意渐浓。
荷叶在风中翻动,露出洁白的背面;莲花被雨水冲刷,红颜褪去。
我借游玩来安慰自己垂暮之年,像孩童般寻找诗句的乐趣。
向北望去,苕溪蜿蜒,遥想那与震泽相通的壮丽景象。
烹饪鱼儿时,意外发现一封书信,那是来自紫髯老翁的问候。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心境。

诗人在秋日的原上徙倚,感受着晚照中的凄凉气氛。在这广阔无垠的自然风光中,诗人的思绪却远去,不断追问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历史人物秦始皇和大禹的提及,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伟业成就的赞赏与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描绘了一幅秋景图,生动地表现出季节更迭和生命的轮回。荷花、莲藕等自然元素的运用,使诗意更加丰富。

诗人在此基础上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慰藉之情,以及对知识渊博如孙莘老学士的怀念。最后,通过烹鱼的情景和紫髯翁的形象,诗人展现了自己超脱物外、享受生活乐趣的一面。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苏轼在山水田园诗歌上的造诣。此外,诗中还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智慧的追求。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集贤殿考试罢二首

振鹭纷纷未著行,初従江海觇清光。
卷声风雨中庭起,笔势云烟累幅长。
病眼尚能分白黑,众毛空复数骊黄。
禁中已许公孙第,得失何私物自忙。
衰病相侵眼渐昏,青灯细字苦劳神。
遍看大轴知无力,听诵奇篇赖有人。
前日鼓旗闻苦战,明朝雷雨出潜鳞。
殿庐困极唯思睡,却忆登科似后身。

(0)

试制举人呈同舍诸公二首

垣中不减台端峻,池上来従柱下严。
同直旧曾连月久,暂来还喜二公兼。
〈仆顷与孙莘老同在谏垣,与彭器资同在西掖。
〉直言已许侵弹奏,新告行闻振滞淹。
顾我粗官何所与,西曹只合论茶盐。
早岁同科止六人,中年零落半埃尘。
却将旧学收新进,几误今生是后身。
肮脏别都遗老骥,沉埋秘府愧潜鳞。
〈制科前辈今独张公安道一人。
后来未用,惟张去华而已。
〉怜君尚胜刘蕡在,白首诸侯呼上宾。
〉主

(0)

除日二首

七十四年明日是,三千里外未归人。
酒篘泉涌如迎节,诗句云生喜见春。
贺客不来知我病,邻家窃语笑吾真。
时人莫作乐天看,燕坐端能毕此身。

(0)

次迟韵千叶牡丹二首

潩上名园似洛滨,花头种种斗尖新。
共传青帝开金屋,欲遣姚黄比玉真。
秦岭犹应篆诗句,杜鹃直恐降天神。
老人发少花头重,起舞欹斜酒力匀。

(0)

次韵孔武仲到官後见寄

举楫同千里,系舟时一言。
共嗟蓬作屋,愿就席为门。
行役身先困,征商思益昏。
仅同登垄断,何止服车辕。

(0)

次韵曾子开舍人四月一二日扈从二首

万人齐仗足声匀,翠辇徐行不动尘。
夹道欢呼通老稚,从官杂遝数徐陈。
旌旗稍放龙蛇卷,旒冕初看日月新。
天遣雨师先洒道,农夫不复误占辛。

(0)
诗词分类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诗人
伍瑞隆 张以宁 汪莘 丁复 许有壬 梁以壮 张洵佳 李洪 李英 乌斯道 卢楠 陈渊 董元恺 吴俨 唐之淳 张诩 曾广钧 释宝昙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