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花时意况佳,漫疑春色在山斋。
未模锦障归高帐,且放芳茵布小阶。
为报深恩楼分坠,肯拚薄命骨同埋。
绿阴何必秾华减,游侣还堪其写怀。
每到花时意况佳,漫疑春色在山斋。
未模锦障归高帐,且放芳茵布小阶。
为报深恩楼分坠,肯拚薄命骨同埋。
绿阴何必秾华减,游侣还堪其写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落花时节的独特心境与情感。首句“每到花时意况佳”,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花开时节的喜爱之情,花期的到来让他的心情变得愉悦。接着,“漫疑春色在山斋”一句,诗人似乎在疑惑,这满眼的春色是否真的只存在于他的书房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感。
“未模锦障归高帐,且放芳茵布小阶。”这两句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渴望将这美好的春色带入高雅的帐幕中,但又暂时满足于在小径上铺上芳草,享受着眼前的美景。这种既向往又现实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妥协。
“为报深恩楼分坠,肯拚薄命骨同埋。”这两句情感更为深沉,诗人以“深恩”和“薄命”为关键词,表达了一种深情而又无奈的情感。他似乎在说,为了报答深厚的情谊,即使面临生命的陨落,也愿意与之共赴黄泉。这种情感的强烈与真挚,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悲凉与执着。
最后两句“绿阴何必秾华减,游侣还堪其写怀。”则以自然界的绿荫与游伴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与友情的珍视。他认为,绿荫虽无艳丽的花朵,却同样美丽,而与朋友相聚的时光,更是心灵得以寄托的时刻。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更体现了他对友情的重视与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面对落花时节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妥协;既有对深厚情谊的珍视,也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中蕴含的情感丰富而深刻,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哲学。
马朔连传檄,燕齐一纵观。
助边新挽粟,过阙更弹冠。
子喜亲重贵,兄兼弟两难。
暮云凝望眼,秋色压归鞭。
鹏路三千里,龙楼十几阑。
风回光禄酒,日射翰林盘。
此别真馀宠,何时定续谈。
为君兴远思,欲看海生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