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老初开池上亭,使君钟鼓乐新成。
宝林自有湖山助,定水何曾风浪生。
雨过淡云迷岛屿,日长幽鸟下檐楹。
扁舟远泛沧浪碧,可避时人笑独清。
逸老初开池上亭,使君钟鼓乐新成。
宝林自有湖山助,定水何曾风浪生。
雨过淡云迷岛屿,日长幽鸟下檐楹。
扁舟远泛沧浪碧,可避时人笑独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画面,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追求。诗中“逸老初开池上亭”一句,既点明了地点——池边新建的亭子,也暗示了主人的闲适之态。接着,“使君钟鼓乐新成”则以热闹的场景反衬出整体氛围的和谐与欢愉。
“宝林自有湖山助,定水何曾风浪生”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强调了湖山之美与水的宁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接下来,“雨过淡云迷岛屿,日长幽鸟下檐楹”描绘了雨后云雾缭绕的岛屿与悠然自得的飞鸟,以及日长之时,鸟儿在檐下歇息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和谐。
最后,“扁舟远泛沧浪碧,可避时人笑独清”表达了诗人希望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竹影扫秋月,乃是仙人诗。
至今幽隐士,想像沙塘陂。
开轩笑长风,坐看山月吐。
修篁出清姿,会作婆娑舞。
莫遣儿辈觉,此乐无人知。
谁家复多竹,风月同幽期。
幸当语竹弟,俗士久暌阙。
主人倘无嫌,为扫石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