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南越外,万里白云峰。
经论辞天去,香花入海逢。
鹭涛清梵彻,蜃阁化城重。
心到长安陌,交州后夜钟。
故乡南越外,万里白云峰。
经论辞天去,香花入海逢。
鹭涛清梵彻,蜃阁化城重。
心到长安陌,交州后夜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作品,名为《供奉定法师归安南》。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佛教文化的崇敬之情。
“故乡南越外,万里白云峰。”开篇两句即设置了一个遥远而壮丽的画面,故乡在南越之外,隔着万里的距离,而那遥远的故乡又被高耸的白云所笼罩。这不仅描绘出自然景观,也暗示了诗人心中的故土之情,是那么的渺茫与深沉。
“经论辞天去,香花入海逢。”这里,“经论”指的是佛教的经典和理论讨论,而“辞天去”则表明定法师要离开这个世界。诗人借“香花入海逢”来形容佛学的深奥与美好,如同香花漂浮于广阔的大海中,既表现了对佛学的赞美,也反映出诗人对定法师的敬仰。
“鹭涛清梵彻,蜃阁化城重。”这两句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来描绘佛教文化的神圣与庄严。鹭是指鹤,而“鹭涛”则可能指代僧侣,或是寺院中的清净之声;“梵”是梵音,即佛教中所说的梵天之音,代表着佛法的清净与神圣;“蜃阁化城重”则形容了佛寺建筑雄伟壮观,如同变幻莫测的仙境。
“心到长安陌,交州后夜钟。”诗人的心灵随着定法师的归去而飘向远方的长安和交州,那里的夜晚钟声似乎也响应了诗人的情感,让人感到一种超脱尘世、回归宁静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宗教信仰深切的情感,以及对远去的人物的无限思念。
石濑溅溅立鸥鹭,绿杉瑟瑟隐茅庐。
清溪缥碧竹排溜,红树青山问卖鱼。
锦石奇峰次第开,清江碧溜百千回。
问余半月行何事,日读天然画本来。
峭壁千峰摩顶圆,净无尘土立风烟。
崚嶒倒影晴江上,疑是身游兜率天。
拍拍清滩趑鹭鹚,萧萧疏竹绕台池。
离江清绝谁人领,入我扁舟一卷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累栋出云表,峣?临太虚。
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
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
蹲鸱蔽地生,原隰殖嘉蔬。
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馀。
郁郁小城中,岌岌百族居。
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
借问杨子宅,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