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水声小,水与山不敌。
谁知砉砉响,能静岩岩魄。
岱宗石不裂,裂即万寻壁。
山泉云际青,飞下勇无择。
涧水奔赴会,供此双龙吸。
嵯峨萧瑟间,声光百寒碧。
仰视苍苍天,坼入巉巉石。
倾崖宿苍阴,倒影地不及。
不辨峡西东,但随溪转侧。
到此顿忘归,今古空明积。
昔贤此考槃,觞咏谭王伯。
至今濯缨亭,气与岱宗赫。
山禽不敢啼,草树若屏息。
悄然万虑澄,何独红尘隔。
山大水声小,水与山不敌。
谁知砉砉响,能静岩岩魄。
岱宗石不裂,裂即万寻壁。
山泉云际青,飞下勇无择。
涧水奔赴会,供此双龙吸。
嵯峨萧瑟间,声光百寒碧。
仰视苍苍天,坼入巉巉石。
倾崖宿苍阴,倒影地不及。
不辨峡西东,但随溪转侧。
到此顿忘归,今古空明积。
昔贤此考槃,觞咏谭王伯。
至今濯缨亭,气与岱宗赫。
山禽不敢啼,草树若屏息。
悄然万虑澄,何独红尘隔。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山谷中西溪的壮丽景色和宁静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山大水声小"的对比,展现了山势之峻与流水之柔的互动。"砉砉响"象征着溪流轻快地穿越岩石,赋予了山谷生动的生命力。接着,诗人赞美了山泉如青色云彩般从高处飞泻而下,以及涧水汇聚成龙吸水的壮观景象。
在山石嵯峨、风声萧瑟之间,溪水的声音和光芒映照出冷冽的碧色,令人感到清凉。诗人抬头仰望,天空与峭壁相接,形成深邃的景象。山鸟不敢鸣叫,草木屏息,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诗人在此处流连忘返,感叹这里的空灵之美,不禁联想到古代贤士在此隐居吟咏的场景。
最后,诗人提到濯缨亭,暗示这里曾是文人雅士聚会之地,其气息与泰山的雄浑相得益彰。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心灵净化的向往,具有浓厚的山水诗意境。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沈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熳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鬌敧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荅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东海之水化为田,北溟之鱼飞上天。
城有时而复,陵有时而迁,理固常矣,人亦其然。
观夫陌上豪贵,当年高位,歌钟拂天,鞍马照地,积黄金以自满,矜青云之坐致,高馆招其宾朋,重门叠其车骑。
及其高堂倾,曲池平,雀罗空悲其处所,门客肯念其生平?
已矣夫!世路崎岖,孰为后图?
岂无畴日之光荣,何今人之弃予。
彼乘轩而不恤尔后,曾不爱我之羁孤。
叹君门兮何深,顾盛时而向隅。
揽蕙草以惆怅,步衡门而踟蹰。
强学以待,知音不无。
思达人之惠顾,庶有望于亨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