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逢一农色蓝绿,问其何事瘦无肉。
答言每年晓起食粥方耕犁,今年耕犁晏归方食粥。
日日米少粥大稀,儿女食半倚墙哭。
呜呼,呜呼,安得年年禾大熟,使我儿女两餐足,不仰邻阴荫茅屋。
路逢一农色蓝绿,问其何事瘦无肉。
答言每年晓起食粥方耕犁,今年耕犁晏归方食粥。
日日米少粥大稀,儿女食半倚墙哭。
呜呼,呜呼,安得年年禾大熟,使我儿女两餐足,不仰邻阴荫茅屋。
这首诗名为《老农叹》,是明代诗人吴琏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位老农的辛酸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农民的艰苦境遇。
诗的开篇以“路逢一农色蓝绿”引入,通过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农形象,将读者带入了故事的场景之中。接着,“问其何事瘦无肉”,一句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揭示了老农生活的艰辛与困苦。老农的回答,道出了他每日劳作的辛酸:清晨起床煮粥为食,而后下地耕作,直到傍晚才得以回家吃那早已凉透的粥。这种生活状态,不仅反映出老农的勤劳与坚韧,也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
“日日米少粥大稀,儿女食半倚墙哭”一句,更是将老农家庭的贫困状况展现得淋漓尽致。每日的食物量少而稀薄,连儿女都只能分食一半,饥饿与痛苦在他们稚嫩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样的描述,不仅触动人心,也让读者对老农及其家庭的生活状况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最后,“呜呼,呜呼,安得年年禾大熟,使我儿女两餐足,不仰邻阴荫茅屋。”诗人以强烈的感叹表达了对老农及其家庭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呼吁上天能让每年的庄稼丰收,让老农的儿女能够吃饱饭,不再依靠邻居的阴凉和简陋的茅屋遮风避雨,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老农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农民阶层的苦难与无奈,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与和谐的美好愿景。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的痕迹,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悲悯。
借得双游屐,山来一笑迎。
虚亭涵塔影,古殿走江声。
仙去仍留暮,泉清尚爱名。
润州回望处,烟火郁高城。
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如丹。
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
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禦春寒。
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
何逊扬州又几年,官梅诗兴故依然。
何人可复间季孟,与子不妨中圣贤。
卜筑君方淮上郡,归心我已剑南川。
此身正似蚕将老,更尽春光一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