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轻绡暮影微,银塘水镜藕争肥。
应无雪片晴时落,岂有梨花夏日飞。
山下独怜和氏璧,寰中谁着邺侯衣。
十年王谢头如鹤,又共寻常百姓归。
一点轻绡暮影微,银塘水镜藕争肥。
应无雪片晴时落,岂有梨花夏日飞。
山下独怜和氏璧,寰中谁着邺侯衣。
十年王谢头如鹤,又共寻常百姓归。
这首诗《白燕》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何巩道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燕的形象与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首联“一点轻绡暮影微,银塘水镜藕争肥”,以轻盈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池塘中荷花竞相生长的景象。轻纱般的暮色与清澈的池塘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这里的“轻绡”比喻轻柔的暮色,“银塘”则描绘出池塘的清澈与明亮,而“藕争肥”则生动地表现了荷花在水中竞相生长的活力。
颔联“应无雪片晴时落,岂有梨花夏日飞”,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然界规律的尊重与对违背自然法则行为的质疑。雪片在晴天落下、梨花在夏日飞舞,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以此暗示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提醒人们遵循自然与社会的规律。
颈联“山下独怜和氏璧,寰中谁着邺侯衣”,运用典故,表达了对珍贵人才的珍视与对才华横溢之士命运多舛的感慨。“和氏璧”是古代传说中的稀世珍宝,象征着卓越的才华;“邺侯衣”则是指邺侯李泌的衣冠,代表了文人的风雅与高洁。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无奈与惋惜。
尾联“十年王谢头如鹤,又共寻常百姓归”,以历史上的王谢家族为例,形象地描绘了权贵阶层的衰败与普通百姓的回归。王谢家族曾显赫一时,但最终如同鹤发童颜的老者,与普通百姓一同归于平凡。这不仅反映了世事的无常与变迁,也蕴含了对人生短暂与命运轮回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白燕这一意象的描绘与联想,以及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深入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洞察力。
夜泊青山渚,朝登采石矶。
蜀雪应消尽,吴船犹未归。
五湖花正落,三江莺乱飞。
同行王主事,此日亦沾衣。
解夏还寻旧寺栖,满船黄叶过长溪。
袈裟影入秋山远,舍利光悬夜塔低。
鹅识讲时常绕听,猿知定后不惊啼。
却惭扰扰尘中客,觉路如今去尚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