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茅编竹对高丛,不种修篁不植松。
但得数枝花似雪,何须裁截伴枯筇。
结茅编竹对高丛,不种修篁不植松。
但得数枝花似雪,何须裁截伴枯筇。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开篇两句“结茅编竹对高丛,不种修篁不植松”表明诗人并不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与奢华,只是简单地编织着草席,置身于一个简陋的竹丛之中。他并无意于栽培那些需要精心照料的植物,如修剪过的篱笆或是松树。这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顺应,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第三句“但得数枝花似雪”则转而描写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细腻感受。这里的“花似雪”可能指的是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和坚贞,而“数枝”则表明诗人并不追求过多,只是满足于得到少许的美好即可。
最后一句“何须裁截伴枯筇”则深化了前面的意境。“裁截”意味着修剪,“枯筇”则是指那些已经枯萎的竹枝。诗人似乎在说,即便是枯萎的竹枝,也无需刻意去修剪它,只需要让它们自然而然地伴随着自己。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态的尊重,更反映出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红尘、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它赞美的是一种简单而不加雕琢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自然界中那些不起眼却独有风味事物的欣赏与珍视。
正槐龙欲老,影动朱门,薰风帘卷。
竹外人清,听秋声将转。
梦草池塘,种兰庭砌,爽气生葵扇。
香染黄扉,律调翠简,赏音清宴。
因念南阳,碧幢烟静,纶玉宣频,辔丝催遣。
带锡犀虹,宠下甘泉殿。
笑指蓬莱,画舸东去,向五云葱茜。
骑竹欢迎,贺家湖上,绿香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