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闻太阿剑,霜锷莲花发。
楚王一麾之,三军尽流血。
夫君事远游,家贫一蒯缑。
千里登吹台,慷慨思报仇。
夷门无监者,谁为公子谋。
我昔吊梁园,所见惟林丘。
洪河崩底柱,蔓草连神州。
惊鸟纵横飞,离兽鸣相求。
平台宾客尽,四顾泪交流。
怜尔多难人,徘徊当暮秋。
长歌蓬池上,击筑睢水头。
夙闻太阿剑,霜锷莲花发。
楚王一麾之,三军尽流血。
夫君事远游,家贫一蒯缑。
千里登吹台,慷慨思报仇。
夷门无监者,谁为公子谋。
我昔吊梁园,所见惟林丘。
洪河崩底柱,蔓草连神州。
惊鸟纵横飞,离兽鸣相求。
平台宾客尽,四顾泪交流。
怜尔多难人,徘徊当暮秋。
长歌蓬池上,击筑睢水头。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名为《和陈元孝登吹台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慨。
首句“夙闻太阿剑,霜锷莲花发”,以“太阿剑”象征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其剑刃如霜般锋利,剑身如莲花般绽放,寓意着英雄的英勇与辉煌。接着,“楚王一麾之,三军尽流血”描绘了楚王挥剑时的壮烈场景,三军士兵因之而血流成河,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
随后,“夫君事远游,家贫一蒯缑”转而描述了一位远行的君子,因家境贫寒只能携带简陋的蒯缑(一种短剑),表达了对君子虽身处逆境仍坚持自我追求的赞美。紧接着,“千里登吹台,慷慨思报仇”则借登吹台之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复仇的渴望,体现了强烈的正义感与英雄气概。
“夷门无监者,谁为公子谋”一句,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无人能理解或帮助历史人物的无奈与悲哀。接下来,“我昔吊梁园,所见惟林丘”回忆了诗人过去访问梁园的情景,只见荒凉的山丘,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世事的沧桑。
“洪河崩底柱,蔓草连神州”描绘了洪水泛滥、大地被蔓草覆盖的景象,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与衰败。“惊鸟纵横飞,离兽鸣相求”通过鸟兽的惊慌与哀鸣,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动荡不安的氛围。
最后,“平台宾客尽,四顾泪交流”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感慨,感叹昔日繁华已逝,宾客尽散,四周一片凄凉,不禁泪流满面。而“怜尔多难人,徘徊当暮秋”则直接抒发了对历经磨难之人的同情与关怀,以及在深秋时节的徘徊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慨,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东坡不恋二千石,却羡黄州芋径尺。
一饱何妨作许难,千古光芒贯白日。
我生不暇哭途穷,入户青钱转手空。
肉食不容久青琐,齿牢但可叩天钟。
许侯诗成谢斲削,飞流来洗徐凝恶。
开缄百里已生春,九州更赖此心廓。
当时大镬四十石,馅粗如柱饼八尺。
饱食起来舞金刚,挥戈天上驻斜日。
底事年来到骨穷,炙蒲脯苔诳腹空。
斗牛一饭期五日,一半又听阇黎钟。
啄腐吞腥将日削,天公作意殊不恶。
十围渐化杨柳轻,因驭冷风上寥廓。
雨馀榴火欲烧空,宫槐老翠闇薰风。
即今此景那可恃,忽观玉露泣芙蓉。
请公文急出新格,一变茅黄兼苇白。
坐令鼠辈扫地空,毋使再来相主客。
异日光芒李杜高,声价岂但一时豪。
故应高视空四海,纷纷过眼万银袍。
我生作意游弱水,蓬莱杳隔三万里。
何如平地揖诗仙,一洗从来郑卫耳。
期公便作九鼎重,云水未容扁舟弄。
漫天霖雨在胸襟,半夜吹作高宗梦。
鬼方月窟虽殊陬,愿治之心辄相投。
泽民事业无多子,要使人人鼓腹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