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把来笺向后黏,载持珠玉傍风檐。
吟根此性辞平易,学本于经意简严。
未逊弥明联石鼎,还嗤韩渥赋香奁。
阳春政不容人和,自听巴音亦自嫌。
难把来笺向后黏,载持珠玉傍风檐。
吟根此性辞平易,学本于经意简严。
未逊弥明联石鼎,还嗤韩渥赋香奁。
阳春政不容人和,自听巴音亦自嫌。
此诗语言流畅,意境清新,体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和高洁情操。首句“难把来笺向后黏”,以“笺”比喻文字,表达了诗人对于写作的严谨态度,不愿轻易附庸于流行之词。紧接着,“载持珠玉傍风檐”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文学创作中追求高洁与独特,如同携带珍宝,在风中保持独立。
“吟根此性辞平易,学本于经意简严”,这里的“吟根”指的是诗人的吟咏之源,即自然的情感流露;“此性”则是诗人本性的体现,表明诗人追求自然而不做作。接下来的“学本于经意简严”则显示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同时也强调了文学创作须臾不可或缺的严谨态度。
中间两句“未逊弥明联石鼎,還嗤韩渥赋香奁”,通过“未逊”、“还嗤”两个动作,表现出诗人对于前人文学成就的敬仰与自我批判。其中,“联石鼎”、“韩渥赋香奁”可能是指代古人的经典作品或美好的文学记忆。
最后两句“阳春政不容人和,自听巴音亦自嫌”,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个人情感表达的反思。其中,“阳春”常指春天的明媚景象,但此处可能暗含对现实不合理的批判;“自听巴音亦自嫌”,则是诗人在听到不同的声音时,甚至连自己的声音都感到不满意。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文学创作态度、传统文化尊重及个人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的高洁品格与文学追求。
相逢已叹十年迟,冷淡贫交又语离。
玉笋换班通籍后,黄梅催雨送帆时。
月岩家世犹为县,金濑溪山好赋诗。
唤起酸寒孟东野,倒流三峡洗馀悲。
楼前处处长秋苔,俛仰璿杓又欲回。
残暑已随梁燕去,小春应为海棠来。
客愁天远诗无托,吏案山横睡有媒。
晴日满窗凫鹜散,巴童来按鸭炉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