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登海内名山遍,身向天涯绝塞穷。
种菜便判迁客老,看花敢望故人同?
玉关生入承优诏,讲幄遥思更竭忠。
我昔翰林曾著论,对君悲喜叙愚蒙。
迹登海内名山遍,身向天涯绝塞穷。
种菜便判迁客老,看花敢望故人同?
玉关生入承优诏,讲幄遥思更竭忠。
我昔翰林曾著论,对君悲喜叙愚蒙。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鼐所作,名为《题洪稚存游历图图十六幅末学圃种梅二事其在伊犁时事也》。全诗以洪稚存的游历经历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生活境遇的深切关怀与感慨。
首联“迹登海内名山遍,身向天涯绝塞穷”,描绘了洪稚存足迹遍布全国名山大川,却最终落脚于遥远边疆的艰苦环境。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将广袤的天地与孤寂的边塞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洪稚存生活的不易与孤独。
颔联“种菜便判迁客老,看花敢望故人同?”进一步揭示了洪稚存的生活状态。在边疆之地,他只能以种菜为生,年岁渐长,仿佛已注定成为流放之人。而“看花敢望故人同”一句,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即使在如此荒凉之地,也渴望能与朋友共赏美景,共享欢乐时光。
颈联“玉关生入承优诏,讲幄遥思更竭忠”,转而描述了洪稚存在边疆的另一面——他虽身处偏远之地,但依然心系国家,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玉门关象征边防重地,优诏意味着朝廷的恩赐与信任,而“讲幄遥思更竭忠”则表明他在远离朝廷的边疆,仍不忘尽忠职守,为国效力。
尾联“我昔翰林曾著论,对君悲喜叙愚蒙”,诗人回忆起自己在翰林院时曾撰写过论著,现在面对好友的遭遇,既有悲痛也有欣慰。这里的“悲喜”不仅指对洪稚存个人命运的同情与感慨,也暗含着对国家兴衰、个人际遇的深沉思考。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人艰难处境的同情,也有对国家忠诚的赞颂,同时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洪稚存的游历故事,诗人展现了对友情、忠诚与命运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国家与个人关系的深刻洞察。